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袴帶的意思、袴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袴帶的解釋

亦作“褲帶”。系褲的帶子。 南唐 張泌 《妝樓記·丹脂》:“ 吳 孫和 悅 鄧夫人 ,嘗置膝上。 和 弄水精如意,誤傷夫人頰,血洿袴帶。”《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六回:“ 李壯 忽然翻轉了臉,颼的一聲,在褲帶上拔出一枝六響手6*槍。”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袴帶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袴帶”是古代漢語中表示“系褲的帶子”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1. 基本釋義
    “袴帶”亦作“褲帶”,指用于固定褲子的帶子,屬于服飾配件。古代“袴”多指無裆的套褲或胫衣,需用帶子系于腰間。

  2. 文獻引證

    • 南唐張泌《妝樓記·丹脂》記載,吳孫和誤傷鄧夫人時,“血洿袴帶”,說明袴帶在唐代已作為日常服飾使用。
    • 清代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提到“在褲帶上拔出一枝六響手槍”,可見該詞在近代仍沿用。
  3. 相關詞彙與成語
    與“袴”相關的詞語多含階級或服飾特征,如“纨袴子弟”(指富貴人家不務正業的青年)、“膏粱纨袴”(形容奢侈生活)。

  4. 詩句與文學引用
    目前可考的含“袴帶”的詩句較少,僅見“上頭莫有牡丹紫玉九袴帶”等零星記錄,具體出處暫未詳考。

  5. 與“裈帶”的差異
    “裈”指有裆的褲子(類似現代内褲),因此“裈帶”更貼近貼身褲的系帶,而“袴帶”多用于外褲或套褲,兩者在功能上略有區别。

“袴帶”一詞反映了古代服飾文化,其用法從唐代延續至近代,并衍生出具有社會批判色彩的成語。

網絡擴展解釋二

袴帶的意思

袴帶(hú dài)是指用來束縛、系緊袴子或裙子的帶子。它通常由布料制成,并通過系扣或扣子固定。

拆分部首和筆畫

袴帶的部首是衣(衤),是表示衣物的意義;它的筆畫數為11畫。

來源

袴帶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爾雅·釋衣》中,描述的是一種束腰的帶子。在古代,袴帶是一種常見的日常服裝配飾,用于束緊袴褲或裙子。

繁體

在繁體字中,袴帶的寫法為「褲帶」。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袴帶的寫法多種多樣,如「袴」可以寫作「褲」,「帶」可以寫作「帶」。

例句

1. 他松開了袴帶,舒展了一下腰部。

2. 夏天,女孩們常常使用絲質的袴帶搭配裙子。

組詞

束帶、細帶、腰帶、腰封、腰繩

近義詞

細帶、腰帶、腰封、腰繩

反義詞

解開、松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