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元士。古稱天子之上士。别于諸侯之士。一說,古時上士、中士和下士的統稱。《春秋·哀公十一年》:“王及列士皆有饋餎。”《國語·魯語下》:“列士之妻加之以朝服。” 清 方苞 《讀邶鄘至曹桧十一國風》:“蓋古者自公卿至於列士,職以詩獻。”
(2).有名望的人。《管子·君臣下》:“布法出憲,而賢人列士盡歸功能於上矣。”《荀子·大略》:“ 子贛 、 季路 ,故鄙人也,被文學,服禮義,為天下列士。”
(3).烈士。有志于建功立業之士。 明 陳繼儒 《珍珠船》卷二:“ 要離 古列士, 伯鸞 清高,可令相近。” 魯迅 《<朝花夕拾>後記》:“ 漢 朝人……多喜歡繪畫或雕刻古來的帝王、 孔子 弟子、列士、列女、孝子之類的圖。”
“列士”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其具體釋義需結合語境分析。以下是綜合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烈士(建功立業之士):明代陳繼儒《珍珠船》用“古列士”形容刺客要離,魯迅在《朝花夕拾》後記中也提到漢朝雕刻中的“列士”形象,均指志向遠大的傑出人物,而非現代“烈士”概念。
需注意“列士”與現代“烈士”(為公犧牲者)的區别,前者在古籍中多指身份或志向,後者為現代政治術語,二者無直接關聯(如的誤讀需甄别)。
《列士》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列名在先的士人。這個詞語可以表示某個團體或組織中排名靠前、品質優良的成員。
《列士》的部首是“士”,拆分後的兩個部首分别是“個”和“士”。它的筆畫數是10畫。
《列士》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是中國古代士人的稱呼。現代漢字簡化後,繁體字為《列士》。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變化。《列士》古時的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但整體意思和現代相同。
1. 他在這個組織中是個列士,因為他的表現總是出色的。
2. 這個公司的列士都是經驗豐富、能力強的職員。
1. 列名士:指在名單中列名在前的士人。
2. 列賢士:指列在賢達之列的士人,即有德行的賢人。
士人、賢士、才子
庸人、無才之輩、小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