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裤带”。系裤的带子。 南唐 张泌 《妆楼记·丹脂》:“ 吴 孙和 悦 邓夫人 ,尝置膝上。 和 弄水精如意,误伤夫人颊,血洿袴带。”《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六回:“ 李壮 忽然翻转了脸,颼的一声,在裤带上拔出一枝六响手6*枪。”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袴带汉语 快速查询。
“袴带”是古代汉语中表示“系裤的带子”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基本释义
“袴带”亦作“裤带”,指用于固定裤子的带子,属于服饰配件。古代“袴”多指无裆的套裤或胫衣,需用带子系于腰间。
文献引证
相关词汇与成语
与“袴”相关的词语多含阶级或服饰特征,如“纨袴子弟”(指富贵人家不务正业的青年)、“膏粱纨袴”(形容奢侈生活)。
诗句与文学引用
目前可考的含“袴带”的诗句较少,仅见“上头莫有牡丹紫玉九袴带”等零星记录,具体出处暂未详考。
与“裈带”的差异
“裈”指有裆的裤子(类似现代内裤),因此“裈带”更贴近贴身裤的系带,而“袴带”多用于外裤或套裤,两者在功能上略有区别。
“袴带”一词反映了古代服饰文化,其用法从唐代延续至近代,并衍生出具有社会批判色彩的成语。
袴带(hú dài)是指用来束缚、系紧袴子或裙子的带子。它通常由布料制成,并通过系扣或扣子固定。
袴带的部首是衣(衤),是表示衣物的意义;它的笔画数为11画。
袴带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尔雅·释衣》中,描述的是一种束腰的带子。在古代,袴带是一种常见的日常服装配饰,用于束紧袴裤或裙子。
在繁体字中,袴带的写法为「褲帶」。
在古代汉字中,袴带的写法多种多样,如「袴」可以写作「褲」,「带」可以写作「帶」。
1. 他松开了袴带,舒展了一下腰部。
2. 夏天,女孩们常常使用丝质的袴带搭配裙子。
束带、细带、腰带、腰封、腰绳
细带、腰带、腰封、腰绳
解开、松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