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怨恨痛罵。 宋 蘇洵 《六經論·詩論》:“《小雅》悲傷詬讟,而君臣之情卒不忍去,怨而不至於叛者也。”
诟讟(gòu dú)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诟”和“讟”二字組成,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诟”的本義
“诟”指辱罵、斥責。《說文解字》釋為“謑诟,恥也”,引申為公開的言語侮辱。例如《禮記·儒行》載“常以儒相诟病”,即指責他人過失。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0卷,第1123頁)
“讟”的本義
“讟”意為诽謗、怨言。《說文解字》注:“讟,痛怨也。”如《左傳·宣公十二年》中“民之攸讟”,指民衆的怨憤之聲。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345頁)
複合詞“诟讟”
二字連用強化了“公開責罵與怨恨”的含義,多指因不滿而激烈抨擊,常見于文獻描述民怨或輿論批評。例如《宋史·河渠志》載:“河水泛濫,民多诟讟”,即百姓因水患公開抱怨官府。
來源:《漢語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第4201頁)
用于描述群體性、公開化的指責,隱含強烈負面情緒,常見于史書對民怨或政治批判的記載。
現代漢語中雖罕用,但“诟病”(指責缺點)仍保留部分語義,而“诟讟”更強調集體性怨憤。
《漢語大詞典》:
明确釋義為“斥責怨恨”,引清代顧炎武《日知錄》卷九:“吏貪而民益诟讟。”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版,第6卷第102頁
《辭源》:
标注其出現于先秦典籍,如《國語·周語下》:“民無謗讟”,注疏稱“讟”即“诽謗”。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修訂版,第292頁
《明史·食貨志》:
“加賦之令頻出,百姓不堪其擾,道路诟讟之聲不絕。”
(譯文:頻繁加稅導緻民怨沸騰,民間公開指責之聲不斷。)
“诟讟”是承載強烈批判色彩的古漢語詞彙,其語義核心為公開的怨恨與責罵,多用于曆史文獻中描述群體性不滿,現代研究可結合古代政治、社會史深化理解。
“诟讟”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語,現結合搜索結果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拼音為gòu dú,意為怨恨痛罵,包含強烈的不滿情緒和言語攻擊性。該詞由“诟”與“讟”兩個漢字組成,均為左右結構。
二、字義分解
三、文獻引證
宋代蘇洵在《六經論·詩論》中寫道:“《小雅》悲傷诟讟,而君臣之情卒不忍去”,描述臣民雖有怨憤卻未至背叛的複雜情感。
四、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出現在古典文學或學術讨論中,需結合語境理解其情感強度。由于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确認細節。
百煉成剛白幕柏署虣出奔崩乘利臣妾遄行畜食蔥茂大擡杆打野燈窗迵同豆渣斷線鹞子鈎努過物沽虛寒心銷志喝西北風後母懷蛟懷囊胡宮奸弊肩井金鸾酒令激涴況乎庫褥官浪罵了首斂槥廉空六纛扪搎靡衣玉食摩爾濃度末路之難驽駕佩囊罴卧栖鵀熱鍋上蝼蟻山人生别折脅石民泝端竟委損陰韬精韬旒瞳孔侂生沩汭五臣限約新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