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怨恨痛罵。 宋 蘇洵 《六經論·詩論》:“《小雅》悲傷詬讟,而君臣之情卒不忍去,怨而不至於叛者也。”
“诟讟”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語,現結合搜索結果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拼音為gòu dú,意為怨恨痛罵,包含強烈的不滿情緒和言語攻擊性。該詞由“诟”與“讟”兩個漢字組成,均為左右結構。
二、字義分解
三、文獻引證
宋代蘇洵在《六經論·詩論》中寫道:“《小雅》悲傷诟讟,而君臣之情卒不忍去”,描述臣民雖有怨憤卻未至背叛的複雜情感。
四、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出現在古典文學或學術讨論中,需結合語境理解其情感強度。由于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确認細節。
诟讟(gòu dǎng)是一個含義十分深刻的詞語,在漢語中具有豐富的文化内涵。它指責、批評他人的行為或言論,以及對其進行挖苦、譏諷和諷刺。
該詞彙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為“言”(yán),右邊是“殳”(shū)。其中,“言”是意指言語,而“殳”則代表執棍。
“诟讟”這個詞彙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它最初出現在《戰國策》一書中。在古代,人們常用這個詞指責朝廷、君主或者其他有權力的人。
在繁體字中,“诟讟”這個詞的寫法并沒有太大變化。繁體字與簡體字的區别僅在于書寫形式,而其含義和用法保持一緻。
在古代漢字演變的過程中,字形幾經改變。最早的漢字用象形文字來表示,後來逐漸演變為其他形式。然而,“诟讟”這個詞的字形變化較少,保持了相對穩定的形态。
以下是一些例句,以幫助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個詞語:
1. 他對政府的不作為進行了诟讟。
2. 在他的演講中,他用尖銳的诟讟批評了現任政府。
3. 妻子對丈夫的作風進行了公開的诟讟。
除了“诟讟”這個具體詞彙外,還可以通過組詞的方式來表達類似的含義。比如,“诋毀”、“責難”、“挖苦”等詞語都可以用來批評和諷刺他人。
與“诟讟”意義相近的詞語有很多,比如“諷刺”、“挖苦”、“譏笑”等。這些詞語雖然在表達方式上有所不同,但都指涉了對别人的批評和批判。
反義詞則是與“诟讟”相反的含義,比如“稱贊”、“贊美”等詞語。它們表示對某人或某事的認可和贊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