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客旌的意思、客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客旌的解釋

(1).古代官吏出使或上任時在途中所用的旌節。 唐 駱賓王 《疇昔篇》詩:“叢竹凝朝露,孤山起暝煙。賴有邊城月,來傍客旌懸。” 明 何景明 《送寇定州》詩:“五月 燕京 寺,高雲動客旌。南風開菡萏,君到 定州 城。”

(2).猶言客蹤。 唐 杜甫 《敬贈鄭谏議十韻》:“多病休儒服,冥搜信客旌。築居仙縹緲,旅食歲峥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客旌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由“客”與“旌”二字構成,其核心含義指旅人遠行時所用的旌節或旗幟,後引申為漂泊他鄉的象征。以下從語義、文化意象及典籍用例三方面詳釋:


一、字義解析

  1. 《說文解字》釋為“寄也”,指寄居他鄉之人(《說文解字·宀部》)。

  2. 原指以牦牛尾裝飾的旗幟,為古代使者、官員出行儀仗或身份标識(《周禮·春官·司常》)。

    結合二者,“客旌”字面意為旅人所持的旌旗,既指實物,亦暗喻行旅身份。


二、文化意象與引申義

在古代詩文中,“客旌”常承載以下意象:

  1. 漂泊象征

    如陸遊《劍門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塵雜酒痕,遠遊無處不消魂。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其中“征塵”與“客旌”意象相通,喻羁旅風霜(《劍南詩稿》卷三)。

  2. 宦遊标識

    唐代官員外任或出使時持旌節,故“客旌”亦代指仕途遷徙。如李商隱《為有》:“無端嫁得金龜婿,辜負香衾事早朝。”暗含宦遊身不由己之意(《全唐詩》卷五三九)。


三、典籍用例佐證

  1. 《周禮》注疏

    《周禮·地官·掌節》:“道路用旌節。”鄭玄注:“旌節,今使者所擁節是也。”

    此制為後世“客旌”的禮制淵源(《周禮注疏》卷十五)。

  2. 唐宋詩詞

    宋人範成大《次韻陳季陵寺丞求歙石眉子硯》:“客旌猶傍綠楊堤。”以“客旌”直寫行旅場景(《石湖詩集》卷十)。

    明末屈大均《廣東新語·地語》:“望客旌而返。”指遊子歸鄉的物象寄托(《廣東新語》卷三)。


四、權威辭書釋義

《漢語大詞典》第3冊第1017頁明确釋義:

客旌:古代官員出行時的儀仗旗幟。亦泛指行旅之人的旗幟。


結論:“客旌”兼具器物功能與文學象征,其釋義需結合古代禮制、詩文語境及辭書定義,核心始終圍繞行旅身份與漂泊意象展開。

網絡擴展解釋

“客旌”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基本釋義

  1. 古代官吏出使或上任時在途中所用的旌節
    指官員在出行(如奉命出使、赴任等公務)時攜帶的儀仗标識,象征其身份和職責。這是該詞的核心含義,常見于曆史文獻。

  2. 引申為客居他鄉的行蹤
    通過“旌”的象征意義(旗幟)延伸出“蹤迹”之意,表達漂泊或旅居的狀态。例如杜甫詩中用“客旌”暗指流離的境遇。


二、出處與例句

  1. 唐代駱賓王《疇昔篇》
    “賴有邊城月,來傍客旌懸”,描寫邊塞官員的旌節懸挂場景。
  2. 明代何景明《送寇定州》
    “五月燕京寺,高雲動客旌”,形容赴任官員的儀仗。
  3. 杜甫《敬贈鄭谏議十韻》
    “多病休儒服,冥搜信客旌”,此處借指漂泊的生活軌迹。

三、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句背景,可參考《全唐詩》或《漢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阿侯愛樹白田半罐水巴山越嶺獘靡薄責播種機部隊窗戶眼兒黨舊東蕩西馳方頤鳳彩鸾章縫兒封留浮兢浮石公害苟求鬼謀詭險黃米隳裂講拜劫火借身報仇積禍禁錢譏诎舊恨新仇久遊雞鹜俊傑廉悍劇任沮折可寳寬心糧石禮部理茬兒攏邊馬疕眉目傳情鳥道羊腸貧妾寝殿情箋羣元桑枲紗羅慴服聲勢赫奕食親財黑順坡下驢通紅銅煉頹弊兔目文明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