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沮喪屈從。《新唐書·姚崇傳》:“ 燕欽融 、 韋月将 以忠被罪,自是諍臣沮折;臣願羣臣皆得批逆鱗,犯忌諱,可乎?”
(2).阻撓折服。 宋 陸遊 《答劉主簿書》:“不幸三二十年來,士自為畦畛甚狹,己所未知者,輒訕薄之,以為不足學,排仰沮折,惟恐不力。” 明 範濂 《雲間據目抄·馮恩》:“時 汪 禦史大夫 鋐 ,愎而險,能窺伺上旨,沮折其屬,又阿諛時相,數更職守自固。”
“沮折”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ǔ shé,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解釋:
沮喪屈從
指因壓力或打擊而情緒低落,被迫屈從。該詞在古籍中常描述人在困境中的心理狀态。例如:
《新唐書·姚崇傳》中提到“自是諍臣沮折”,意為直言進谏的臣子因受挫而變得沮喪。
現代用法示例:面對連續的失敗,他難免心生沮折。
阻撓折服
表示通過阻撓、壓制使他人屈服。多用于描述對他人意志的打擊。例如:
宋代陸遊《答劉主簿書》中“排仰沮折,惟恐不力”,意為極力阻撓對方以使其折服。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用例,可參考《新唐書》《答劉主簿書》等原文。
《沮折》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意志消沉,失去信心或希望,感到沮喪和挫折。
《沮折》的部首是“水”和“卩”,其中“水”部表示與水相關的含義,而“卩”部是一個獨立的字形。
根據筆畫的分析,《沮折》共有10個筆畫。
《沮折》一詞最早見于《莊子·秋水》篇中:“窈然而悲鳴者,天地人鬼,莫不曰:‘沮喪者,我心也。’",在這裡指心靈感到失落、沮喪。
《沮折》的繁體字為「沍折」。
在古代漢字中,詞語《沮折》可能有不同的寫法和形式,如「去」表示放棄,「氣」表示精神消沉。
1. 他一連遭遇了幾個失敗,心情變得沮喪折磨。
2. 在挫折面前,他沒有沮喪退縮,而是更加努力奮鬥。
沮喪、挫折、沮喪折磨、退縮、努力、奮鬥
失望、灰心、沮喪、不悅
振奮、激勵、自信、樂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