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官吏出使或上任时在途中所用的旌节。 唐 骆宾王 《畴昔篇》诗:“丛竹凝朝露,孤山起暝烟。赖有边城月,来傍客旌悬。” 明 何景明 《送寇定州》诗:“五月 燕京 寺,高云动客旌。南风开菡萏,君到 定州 城。”
(2).犹言客踪。 唐 杜甫 《敬赠郑谏议十韵》:“多病休儒服,冥搜信客旌。筑居仙縹緲,旅食岁峥嶸。”
客旌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由“客”与“旌”二字构成,其核心含义指旅人远行时所用的旌节或旗帜,后引申为漂泊他乡的象征。以下从语义、文化意象及典籍用例三方面详释:
《说文解字》释为“寄也”,指寄居他乡之人(《说文解字·宀部》)。
原指以牦牛尾装饰的旗帜,为古代使者、官员出行仪仗或身份标识(《周礼·春官·司常》)。
结合二者,“客旌”字面意为旅人所持的旌旗,既指实物,亦暗喻行旅身份。
在古代诗文中,“客旌”常承载以下意象:
如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其中“征尘”与“客旌”意象相通,喻羁旅风霜(《剑南诗稿》卷三)。
唐代官员外任或出使时持旌节,故“客旌”亦代指仕途迁徙。如李商隐《为有》:“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暗含宦游身不由己之意(《全唐诗》卷五三九)。
《周礼·地官·掌节》:“道路用旌节。”郑玄注:“旌节,今使者所拥节是也。”
此制为后世“客旌”的礼制渊源(《周礼注疏》卷十五)。
宋人范成大《次韵陈季陵寺丞求歙石眉子砚》:“客旌犹傍绿杨堤。”以“客旌”直写行旅场景(《石湖诗集》卷十)。
明末屈大均《广东新语·地语》:“望客旌而返。”指游子归乡的物象寄托(《广东新语》卷三)。
《汉语大词典》第3册第1017页明确释义:
客旌:古代官员出行时的仪仗旗帜。亦泛指行旅之人的旗帜。
结论:“客旌”兼具器物功能与文学象征,其释义需结合古代礼制、诗文语境及辞书定义,核心始终围绕行旅身份与漂泊意象展开。
“客旌”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含义:
古代官吏出使或上任时在途中所用的旌节
指官员在出行(如奉命出使、赴任等公务)时携带的仪仗标识,象征其身份和职责。这是该词的核心含义,常见于历史文献。
引申为客居他乡的行踪
通过“旌”的象征意义(旗帜)延伸出“踪迹”之意,表达漂泊或旅居的状态。例如杜甫诗中用“客旌”暗指流离的境遇。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诗句背景,可参考《全唐诗》或《汉典》等权威辞书。
白发鱼彩丝系虎场记骋巧殆无孑遗大清明冬装放纵扶丧改革给赐给发跟问哈话呵腰坏种华密环击回护火夫坚强不屈积货掎角刊校可足浑流烂马蜂窝梅福棉手闷子冥屋明章南江片羽缥酒破镜重圆剖竹耆年硕德劬録三川少奶舍旧谋新生化石鉢蓍筮说大口厮琅琅四味木松院听不清霆曦图载王忾文弊文虎章稳坐钓鱼船五大运动无觉五时节吴音雾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