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傳為古代美女 莫愁 的女兒。 南朝 梁武帝 《河中之水歌》:“ 河中 之水向東流, 洛陽 女兒名 莫愁 。 莫愁 十三能織綺,十四采桑南陌頭。十五嫁為 盧 家婦,十六生兒字 阿侯 。” 元 龍輔 《女紅馀志·阿侯》:“語曰:‘欲知菡萏色,但請看芙蓉;欲知 莫愁 美,但看 阿侯 容。’” 唐 李賀 《春懷引》:“ 阿侯 繫錦覓 周郎 ,憑仗東風好相送。” 唐 李賀 《夜來樂》:“五色絲封青玉鳬, 阿侯 此笑千萬餘。”
“阿侯”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含義,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區分:
一、作為成語(貶義) 指人态度卑微谄媚,尤指對權貴者奉承。由“阿”(低聲下氣)和“侯”(尊貴者)組成,形容喪失自尊的讨好行為。例如:“他面對領導時阿侯之态盡顯,令人不齒。”
二、作為文學形象(中性/褒義)
辨析要點:
《阿侯》又稱作《阿猴》,是一個中文俗語,指的是人們中間非常受歡迎、喜愛的人。這個詞常常用來形容具有魅力、幽默或者非常可愛的人。
《阿侯》是由兩個部首組成:阜(阝)和人(亻)。它的總共有7個筆畫。
這個詞的來源有很多争議,但最常見的解釋是指它來自于粵語方言中的一個詞彙。在粵語中,阿(a)是一個常用的稱呼詞,相當于漢語中的“親愛的”;而侯(hau)指的是“猴子”。由于猴子活潑可愛的形象,與人們中間受歡迎的人特點相似,因此用來形容具有被大家喜愛的人。
《阿侯》的繁體字是《阿猴》。
在古代,寫《阿侯》時有一些變化。其中,阿的上面多有一點(丨),下面的人寫作亻,侯的上面畫成了“口”,下面的人寫成“入”。整體字形和現代一樣。
1. 他真是個阿侯,每個人都喜歡和他在一起。
2. 她是我們公司的阿侯,大家都很欣賞她。
沒有固定的組詞。
開心果、大家的寵兒、萬人迷。
不受歡迎、冷落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