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部的意思、禮部的詳細解釋
禮部的解釋
[Ministry of Rites in feudal China] 官署名,清代中央政府的六部之一,掌禮樂、祭祀、封建、宴樂文學校貢舉的政令
詳細解釋
官署名。本為 西漢 時尚書的客曹。 三國 魏 時有祠部, 北魏 有儀曹, 北周 始稱禮部。 隋 唐 以後為六部之一,包括客曹及祠部之職掌,管理國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學校、科舉和接待四方賓客等事之政令,長官為禮部尚書。曆代相沿不改。 清 末廢部,改設典禮院。
詞語分解
- 禮的解釋 禮 (禮) ǐ 社會生活中,由于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而形成的儀節:婚禮。喪(乶 )禮。典禮。 符合統治者整體利益的行為準則:禮教(刼 )。禮治。克己複禮。 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動作:禮讓。禮遇。禮贊。禮尚往
- 部的解釋 部 ù 全體中的一份:部分(“分”讀輕聲)。外部。腹部。局部。全部。部件。部位(位置)。 機關企業按業務範圍分設的單位:*********。編輯部。部隊(軍隊)。 具有統屬關系:所部五十人。部下。部将。部屬。部首
專業解析
禮部是中國古代官制體系中的重要行政機構,其核心職能為“掌禮儀、祭享、貢舉之政”。據《漢語大詞典》釋義,禮部始設于北周時期,隋唐後确立為六部(吏、戶、禮、兵、刑、工)之一,主司五禮之儀制、學校貢舉之法及外交事務。其具體職掌包含三方面:
- 禮儀典制:制定國家祭祀(如天地、宗廟)、朝會、宴飨等禮儀規範,《中國曆史大辭典》記載唐代禮部下設四司,其中祠部專管天文曆法與祭祀事宜;
- 教育與科舉:自隋唐科舉制形成後,禮部負責組織科舉考試、選拔人才,明代《禮部志稿》詳載其審定考題、錄取進士等流程;
- 邦交事務:接待藩屬國使節并管理朝貢貿易,《清史稿·職官志》提及禮部主客司“掌賓禮,凡四夷朝貢之儀”。
在文化層面,禮部既是儒家“禮治”思想的制度實踐載體,也是古代中國“華夷秩序”對外交往體系的核心執行機構,其職能演變貫穿了從漢唐至明清的中央集權制度發展過程。
網絡擴展解釋
禮部是中國古代重要的中央行政機構之一,其職能和地位在不同朝代有所演變。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曆史沿革
- 起源:西漢時期設尚書客曹,三國魏改稱祠部,北魏設儀曹,至北周始正式定名“禮部”。
- 六部确立:隋唐時期成為六部之一,隸屬尚書省;元代改屬中書省,明清時期為獨立機構,直接聽命于皇帝。
- 廢止:清末廢除禮部,改設典禮院。
二、核心職能
禮部掌管國家與“禮”相關的五大領域:
- 禮儀制度:制定并監督吉禮(祭祀)、嘉禮(慶典)、軍禮(軍事儀式)、賓禮(外交接待)、兇禮(喪葬)等五禮。
- 教育與科舉:主管全國學校事務、科舉考試及人才選拔。
- 祭祀與宗教:負責皇家祭祀、宗廟管理及宗教事務。
- 外交事務:接待藩屬國及外國使節,處理朝貢事宜。
- 文化意識形态:通過禮法維護皇權神聖性與社會秩序,推行儒家治國理念。
三、組織結構(以明清為例)
禮部下設四司分管具體事務:
- 儀制清吏司:嘉禮、軍禮及科舉、教育;
- 祠祭清吏司:吉禮、兇禮;
- 主客清吏司:賓禮及外事接待;
- 精膳清吏司:宮廷宴飨與祭祀供品。
四、地位與影響
- 六部排序:按傳統禮法為六部之首(吏、戶、禮、兵、刑、工),但實際權力次于吏部(掌官員任免)。
- 政治作用:通過禮制強化中央集權,是古代“以禮治國”思想的核心執行機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職能差異或典例,可參考來源網頁(如漢典、查字典等)的詳細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北徼椑乾壁人茶館怅然若失超古冠今崇配打獵燈窗度夏訛衍幡然悔悟法統副産物耕籍遘迕果腹還贽踝體黃禾黃栌萑蔰回納麾旆渾號郊阡羁厄金紫狂騁匮紙勒卒戮力一心躶膚履舃交錯馬帳悶酒妙巧默省内儀牛市劈丢撲鼕痞脹起會清雪求訪诠授衢處羣屋善棍慎比升官莘莘學子屬聯速凍騰波痿躄微服私行危足聞達享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