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山名。在 東海 。《楚辭·王逸<九思·傷時>》:“觀 浮石 兮崔嵬,陟 丹山 兮炎野。”原注:“ 東海 有 浮石之山 。”
(2).山名。在今 江西省 南康縣 西,形如覆鐘,水環其外。 宋 蘇轼 《留題顯聖寺》詩:“ 浮石 已乾霜後水, 焦坑 閒試雨前茶。”
(3).岩漿凝成的海綿狀的岩石。很輕,能浮于水面,故名。 晉 葛洪 《抱樸子·仙藥》:“亦可以浮石水蜂窠化,包彤蛇黃合之,可引長三四尺,丸服之。”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地部一》:“ 閩 有浮石,亦類羊肚,而敗絮其中,置之水中則浮。”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石一·浮石》:“浮石,乃江海間細沙、水沫凝聚,日久結成者。狀如水沫乃鐘乳石,有細孔如蛀窠,白色,體虛而輕,今皮作家用磨皮垢甚妙。海中者味鹹,入藥更良。”
(4).石磬。 唐 張仲素 《玉磬賦》:“練嚮而鳴球可諧,還和而浮石非匹。”參見“ 浮磬 ”。
浮石,又稱“輕石”或“浮岩”,是一種具有獨特物理特性的天然礦物,在漢語中其含義可從自然屬性、實用價值及文化意象三個維度解析:
浮石指火山噴發後形成的多孔狀玻璃質岩石,因其孔隙率極高(可達70%以上),密度小于水,故能漂浮于水面,此特性為其命名之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明确将其定義為“火山噴出的岩漿凝固形成的多孔石塊”。地質學上,其形成源于岩漿在急速冷卻過程中氣體逸出,形成蜂窩狀結構,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矽與氧化鋁,質地輕脆,表面粗糙。
自古用作皮膚清潔工具,唐代《本草拾遺》載其“磨皮垢,體糙能去死皮”,今仍見于美容去角質産品。其吸水性強,亦作園藝栽培基質。
因孔隙結構具隔音隔熱性能,廣泛用于建築輕質混凝土(如中國建材行業标準JC/T 2118-2012《泡沫混凝土用浮石》及環保濾料。
《本草綱目》稱浮石“性寒,味鹹”,歸肺腎經,傳統中醫用于化痰軟堅(注:藥用需遵醫囑,此處僅作文化參考)。
在詩文中常喻“漂泊無定”之境,如《詩經·邶風》“泛彼柏舟,亦泛其流”,後世引申為人生飄零;其“外糙内空”的物理特性亦被賦予“虛懷若剛”的哲學隱喻。
權威參考來源:
浮石是一種火山活動形成的天然多孔岩石,具有獨特的物理化學特性,以下是詳細解釋:
浮石又稱火山石或江沫石,是火山噴發時岩漿急速冷卻形成的玻璃質多孔岩石。其形成過程涉及岩漿在高壓下突然減壓,導緻内部氣體膨脹形成密集氣孔結構,孔隙率可達71.8%-81%。
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矽(SiO₂),屬于矽酸鹽類礦物。典型特征包括:
主要分布于火山活躍地區,如意大利、土耳其、美國、希臘及中國長白山脈等地。
(注:完整信息可參考搜狗百科、土巴兔裝修大學等來源)
薄祿焙笙炭筆句羼廁長惡靡悛長育谄首朝冶伧鬼車圍赤象處館刺殺旦瑳切麤用擔延貂文砥镞奪哀風舉雲飛風射奉制亘絶官戒瑰器古自海棗輷輘歡謗集股集結金麸金友玉昆軍棍距逆烙痕連環保令合蛉窮鳴咤弄清盤根錯節袍絝牆柳牽物引類青蠅吊客旗語全個阙轶飒戾沙濾聖意拾翻適銷松耳石隨世沈浮讨雠通線尪卒無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