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卒的意思、吏卒的詳細解釋
吏卒的解釋
(1).官兵。《孫子·地形》:“将弱不嚴,教道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橫,曰‘亂’。”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渭水下》:“又東涇 漢武帝 茂陵 南……《漢武帝故事》曰:‘帝崩後見形,謂陵令 薛平 曰:吾雖失勢,猶為汝君,奈何令吏卒上吾陵磨刀劍乎?’”
(2).指胥吏與衙役。《史記·滑稽列傳》:“﹝ 西門豹 ﹞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嫗投之 河 中。” 三國 魏 嵇康 《與山巨源絕交書》:“抱琴行吟,弋釣草野,而吏卒守之,不得妄動。”
詞語分解
- 吏的解釋 吏 ì 舊時代的大小官員:吏治。官吏。 舊指小公務員:吏員。胥吏(地方官府中辦理文書的人)。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 卒的解釋 卒 ú 兵:士卒。小卒。兵卒。 舊稱差役:走卒。 死亡:病卒。生卒年月。 完畢,終了:卒歲(度過一年)。卒業(畢業)。 終于:卒勝敵軍。 兵殁亡生 卒 ù ㄘㄨˋ 同“猝”。 兵殁亡生 筆畫數:
網絡擴展解釋
“吏卒”是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 官兵:指官員與士兵的統稱,常見于軍事語境。例如《孫子·地形》提到“吏卒無常,陳兵縱橫”,強調軍隊管理混亂的狀态。
- 胥吏與衙役:指地方官府中的低級官吏和差役。如《史記·滑稽列傳》記載西門豹“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此處“吏卒”即執行命令的基層人員。
二、詞源與演變
- “吏”:本義為“治人者”,漢以後多指低級官員或官府辦事人員,如《說文解字》釋“吏,治人者也”。
- “卒”:原指士兵,後延伸為衙役等執行具體事務的人員。
- 組合後,“吏卒”既可指軍事編制中的官兵,也可泛指官府中上下級協作的群體。
三、使用場景與例句
- 曆史文獻:如《史記·項羽本紀》描述秦軍投降後“諸侯吏卒乘勝多奴虜使之”,反映軍隊中的官兵關系。
- 成語與俗語:如“吏卒增培,租調歲減”批評官僚體系臃腫(見例句)。
- 文化隱喻:常象征等級制度中管理者與執行者的協作或矛盾。
四、近義與關聯概念
總結來看,“吏卒”在不同語境中既可特指軍事或行政系統中的具體角色,也可抽象為上下級關系的代稱,需結合上下文具體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吏卒
吏卒(lì zú)是一個漢字詞,由2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口”和“卩”,共7畫。吏卒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繁體字中,吏卒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吏卒分别寫作“吏”和“卒”。其中,“吏”的上方為“口”,表示這個字與“嘴巴”有關,而“卒”的上方為“十”和“冫”,帶有“冰冷”和“冷淡”的意思。這兩個字合在一起,代表着吏卒這個詞的含義。
下面是一個關于吏卒的例句:
在古代,吏卒是朝廷負責執掌治安和法律的人員。
以下是一些與吏卒相關的組詞:
- 吏治 (lì zhì):指吏員治理國家事務。
- 吏部 (lì bù):古代官署名稱,管理吏員的職責。
- 卒業 (zú yè):指完成學業或工作任務。
以下是一些與吏卒相關的同義詞:
- 官吏 (guān lì):指官府中的各級官員。
- 差役 (chā yì):指執行差使的人員。
以下是一些與吏卒相關的反義詞:
- 文職 (wén zhí):指從事文化教育、科學研究等工作的人員。
- 平民 (píng mín):指沒有特殊身份和特權的普通人。
綜上所述,吏卒是一個由2個部首組成的漢字詞,表示古代執掌治安和法律的人員。它的繁體字寫法與簡體字相同,來源于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吏卒可以用于組詞,也有一些與之相近的詞語作為同義詞和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