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忠直貌。蹇,通“ 謇 ”。《易·蹇》:“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高亨 注:“謇謇,直諫不已也。”《漢書·循吏傳·龔遂》:“ 遂 為人忠厚,剛毅有大節,内諫争於王,外責傅相,引經義,陳禍福,至於涕泣,蹇蹇亡已。” 顔師古 注:“蹇蹇,不阿順之意也。” 宋 王安石 《上田正言書》之一:“起民之病,治國之疵,蹇蹇一心,如對策時。” 清 陳康祺 《燕下鄉脞錄》卷三:“良臣蹇蹇,良友偲偲,全是一腔浩氣。”
(2).平直貌。蹇,通“ 謇 ”。 漢 揚雄 《太玄·勤》:“往蹇蹇,禍邇福遠。” 範望 注:“蹇蹇,平直也。”
(3).遲緩貌。《三國志·魏志·蘇則傳》“侍中 傅巽 掐 則 曰”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 則 笑曰‘我誠不能效汝蹇蹇驅鹿車馳也。’”《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一·子夜歌十四》:“駐筯不能食,蹇蹇步闈裡。”
“蹇蹇”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疊詞,其釋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行動艱難貌
“蹇”本義指跛足,引申為艱阻、遲鈍。《漢語大詞典》釋“蹇蹇”為“行進艱難的樣子”,如《楚辭·九章·哀郢》中“蹇侘傺而含慼”,以重疊形式強化步履維艱的狀态(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
二、忠直敢言貌
《周易·蹇卦》六二爻辭載“王臣蹇蹇,匪躬之故”,此處“蹇蹇”形容臣子不畏險阻、直言進谏的剛正态度。《周易正義》注解為“忠直不已,以衛社稷”(來源:《周易注疏》中華書局2016年整理本)。
需說明,當前語言學界對“蹇蹇”的考釋仍存細微争議,建議結合具體文獻語境理解詞義。
“蹇蹇”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iǎn jiǎn,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解釋,主要可歸納為以下三類:
本義:指直言進谏、剛正不阿的态度。例如:
延伸:在宋代王安石《上田正言書》中,用“蹇蹇一心”表達一心為國的正直态度。
漢代揚雄《太玄·勤》中“往蹇蹇,禍迩福遠”,範望注“蹇蹇”為平直之貌,形容行事坦蕩、不曲折。
本字關聯:“蹇”本義為跛足(《說文解字》),引申為行動遲緩或處境艱難。例如:
其他用法:如“蹇澀”“蹇滞”等詞,均與阻滞不順相關。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中的詳細釋義。
半子之誼八舍悲痛蔔日布義踩草策罷尺子愁煙翠钗殚洽二價放物撫字催科膏脣販舌句骊遘屯雚筋官糧軌塵沽譽釣名函幽育明蒿艾耗折亨煮喉吻護理員結字菫荼僦椽科泛獵獲垆埴煤氣機憫然秘重魔力睦親暮夜懷金偏酷帡覆品字坑诮嘩棄甲曳兵頃忽搉筦容恕柔腸寸斷煞性氏族志碎缺貪險鼗鞞填服媮安頹流韋藩文馬誤工撷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