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吏卒的意思、吏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吏卒的解释

(1).官兵。《孙子·地形》:“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渭水下》:“又东涇 汉武帝 茂陵 南……《汉武帝故事》曰:‘帝崩后见形,谓陵令 薛平 曰:吾虽失势,犹为汝君,奈何令吏卒上吾陵磨刀剑乎?’”

(2).指胥吏与衙役。《史记·滑稽列传》:“﹝ 西门豹 ﹞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嫗投之 河 中。”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抱琴行吟,弋钓草野,而吏卒守之,不得妄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吏卒是由"吏"和"卒"组成的复合词,在汉语中特指古代官府中的基层公务人员群体。从构词法分析,"吏"指代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吏,《说文解字》释为"治人者也",主要指低于官员的办事人员;"卒"原指穿赤色衣服的隶役,《玉篇》载"卒,隶人也",后泛指官署差役。

该词的历史演变呈现三个特征:

  1. 职级分层:汉代郡县制下"卒"分更卒(轮换差役)、正卒(常备役)两级,《汉书·食货志》记载"吏卒皆给官廪"
  2. 职能分工: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吏卒群体细化为令史、书令史、掌固等不同职守
  3. 身份界定:宋代《吏部条法》明确规定"吏卒不得着绢绸",通过服饰制度强化身份标识

现代汉语中,"吏卒"作为历史词汇主要用于古代文献解读,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被标注为"古代书面语"。需注意该词与现代"公务员"概念存在本质区别,前者属于人身依附关系下的差役制度,后者则是依法履职的国家工作人员。

网络扩展解释

“吏卒”是汉语中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义

  1. 官兵:指官员与士兵的统称,常见于军事语境。例如《孙子·地形》提到“吏卒无常,陈兵纵横”,强调军队管理混乱的状态。
  2. 胥吏与衙役:指地方官府中的低级官吏和差役。如《史记·滑稽列传》记载西门豹“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此处“吏卒”即执行命令的基层人员。

二、词源与演变

三、使用场景与例句

  1. 历史文献:如《史记·项羽本纪》描述秦军投降后“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反映军队中的官兵关系。
  2. 成语与俗语:如“吏卒增培,租调岁减”批评官僚体系臃肿(见例句)。
  3. 文化隐喻:常象征等级制度中管理者与执行者的协作或矛盾。

四、近义与关联概念

总结来看,“吏卒”在不同语境中既可特指军事或行政系统中的具体角色,也可抽象为上下级关系的代称,需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摆拉扳胸饱受背过气犇蹙比事不怎麽样蚕豆象昌黎掣纵楚谣调燮砥路而此泛越風靡雲蒸赗襚覆尸干嗌杆儿工学院锅巴和适何所不为画案华绪昏忘鹄驭僵伏醮醴金屈卮刻刻口赋拉长线莨莠两般丽思六分半书芦菲马杌子凝绝旁出迁侵秋旻犰狳热功当量筛箩勺子释藏瘦刮刮收载霜宪顺时随俗俗缘嗢咿沃饶我思先锋斜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