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琴而治的意思、鳴琴而治的詳細解釋
鳴琴而治的解釋
指以禮樂教化人民,達到“政簡刑清”的統治效果。舊時常用做稱頌地方官的谀詞。
詞語分解
- 鳴琴的解釋 .琴。《韓非子·說林下》:“ 文子 曰:‘吾嘗好音,此人遺我鳴琴;吾好珮,此人遺我玉環。’” 晉 陸機 《拟東城一何高》詩:“閑夜撫鳴琴,惠音清且悲。” 唐 柳宗元 《李西川薦琴石》詩:“遠師 騶
- 治的解釋 治 ì 管理,處理:治理。治家。治喪。治标。治本。治國安邦。自治。統治(a.管理;b.分配)。 整理:治河。治水。 懲辦:治罪。處(?)治。 醫療:治病。治療。醫治。 消滅農作物的病蟲害:治蝗。治蚜蟲
網絡擴展解釋
“鳴琴而治”是一個源自古代中國的成語,主要用來稱頌地方官員以禮樂教化治理地方,達到政事簡約、社會清明的效果。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出處與典故
- 來源:該成語最早出自《呂氏春秋·察賢》,記載了春秋時期孔子弟子宓子賤(宓不齊)治理單父(今山東單縣)的故事。宓子賤到任後,每日彈琴奏樂,看似不勤政事,卻将單父治理得井井有條。後《說苑·政理》等文獻也引用了這一典故。
- 核心情節:宓子賤通過禮樂教化民衆,減少嚴刑峻法,以簡政和道德感化實現社會穩定,體現了儒家“無為而治”的政治理念。
2. 詞義解析
- 字面含義:“鳴琴”指彈奏琴樂,“治”指治理。字面可理解為“通過彈琴來治理地方”。
- 引申義:強調以文化、禮樂等溫和手段感化民衆,而非依賴嚴苛法令,最終達到“政簡刑清”的治理效果。
3. 用法與語境
- 褒義用法:舊時常用來贊美地方官員治理有方,如“此郡道台鳴琴而治,深得人民愛戴”。
- 中性提醒:部分文獻提到它曾被用作“谀詞”(奉承之語),可能隱含對表面化治理的委婉批評。
4. 文化内涵
- 與“無為而治”“垂拱而治”等思想相通,體現了古代中國對理想治理模式的追求,即通過道德教化和精簡行政實現社會和諧。
示例應用
- 現代可用于形容高效且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例如:“這位校長推行寬松教育政策,頗有些鳴琴而治的智慧。”
總結來看,“鳴琴而治”不僅是一個曆史典故,更承載了古代政治哲學中“以文化人”的治理智慧,對現代管理仍有借鑒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鳴琴而治》的意思
《鳴琴而治》是一個成語,意為通過演奏琴音來治理國家或治療疾病。這個成語源自古代中國的曆史典故,寓意着通過文化藝術來治國、治病,倡導以文化凝聚民心、提高國民素質。
拆分部首和筆畫
《鳴琴而治》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鳥和玉,拆分筆畫分别是7畫和12畫。
來源
《鳴琴而治》的典故出自南朝宋·謝靈運的《謝道融集·鳜鯉篇》。據《謝靈運集》記載,當時有位叫危永之的人患有嚴重的疾病,無人能治愈。有一天,謝靈運去看望危永之,他相信音樂可以治療心靈痛苦,于是琴聲悠揚地鳴起,奇迹般地,危永之的病痛消失了。
繁體
《鳴琴而治》(鳴琴而治)是《鳴琴而治》這個成語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成語《鳴琴而治》的漢字寫法沒有發生變化。
例句
他通過鳴琴而治的方式,成功安撫了民衆的情緒。
組詞
- 鳴琴:指演奏琴音。
- 治理:指管理、治理事務。
- 治療:指醫治、治愈疾病。
近義詞
- 以樂治國:指通過音樂來治理國家。
- 以文治國:指通過文化來治理國家。
反義詞
- 以武治亂:指通過武力來解決亂局。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