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南子·原道訓》:“任一人之能,不足以治三畝之宅也。”後以“三畝宅”指栖身之地。 唐 王維 《送丘為落第歸江東》詩:“五湖三畝宅,萬裡一歸人。” 宋 蘇轼 《次荊公韻》之三:“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君已覺十年遲。”
“三畝宅”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短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字面指面積僅三畝的住宅,比喻狹小的居住環境,引申為栖身之地。該詞由“三”(數量)、“畝”(古代土地單位)、“宅”(房屋)三字構成,強調居住空間的局促。
最早見于《淮南子·原道訓》:“任一人之能,不足以治三畝之宅也。”意為個人能力有限,難以管理三畝宅院,後逐漸演變為表示簡陋居所的代稱。
唐代王維《送丘為落第歸江東》中“五湖三畝宅,萬裡一歸人”,宋代蘇轼《次荊公韻》中“勸我試求三畝宅”等詩句,均以此表達歸隱或簡樸生活的意象。
需注意,古代“畝”的實際面積因朝代不同存在差異(周代一畝約182㎡,秦漢後約614㎡),但作為成語更側重象征意義而非具體數值。
《三畝宅》是一個詞語,它的意思是指一個占地三畝的住宅,表示擁有一定土地面積的居住空間。
《三畝宅》的拆分部首是「宀」和「貝」,其中「宀」是指旁,表示與房屋或住宅相關的意思;「貝」是指字根,表示與財富或房産相關的意思。根據筆畫來分析,「宀」有3畫,「貝」有7畫,總共有10畫。
《三畝宅》一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中國,它是從田地的面積單位「畝」和居所「宅」組成。在農業社會的時期,農民所獲得的土地通常會被以「畝」為單位進行劃分,三畝則表示所擁有的住宅較為寬敞。
《三畝宅》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三畝宅」。繁體字中的「畝」與「畝」意義相同,而「宅」的寫法相似。
在古代漢字中,「三畝宅」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例如,「三」的古代寫法為「叁」,「宅」的古代寫法為「宅土」或「寨」。不同的時代和地區可能會有些許差異。
1. 他靠着勤勞與智慧,終于擁有了一所三畝宅,實現了自己的家庭夢想。
2. 這座别墅占地達到了三畝宅,是一處宜居的豪華住宅。
1. 四畝宅:指占地四畝的住宅。
2. 畝地:指以「畝」為單位劃分的耕地。
3. 宅邸:指大型的居住地,常用以描述富豪或貴族的住所。
1. 三畝屋:意思與「三畝宅」相似,指占地三畝的住宅。
2. 三畝房:意思與「三畝宅」相同,表示占地三畝的房屋。
反義詞可以根據具體語境來确定,一般來說,與「三畝宅」相反的可能是「小房子」、「狹小住所」等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