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常聲的意思、常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常聲的解釋

(1).固定的樂調。《莊子·天運》:“行流散徙,不主常聲。”

(2).正常的聲調。《禮記·雜記下》:“ 曾申 問於 曾子 曰:‘哭父母有常聲乎?’曰:‘中路嬰兒失其母焉,何常聲之有。’”《新唐書·孝友傳·侯知道》:“哭無常聲,迥徹蒼旻。” 唐 元結 《世化》:“人民勞苦相寃,瘡痍相通,老弱孤獨相苦,死亡不能相救,呻吟非常聲也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常聲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從字義訓诂與典籍用例兩個層面解析。從構詞法來看,"常"本義指固定不變的法則,《說文解字》釋為"下帬也",後引申為常規、恒久之意;"聲"甲骨文作耳旁懸磬之形,《說文》載"聲,音也",指物體振動産生的聽覺感知。二字合稱"常聲",特指符合自然規律或社會規範的聲音形态。

典籍中該詞最早見于《禮記·樂記》:"聲者,樂之象也。文采節奏,聲之飾也。君子動其本,樂其象,然後治其飾。是故先鼓以警戒,三步以見方,再始以著往,複亂以饬歸。奮疾而不拔,極幽而不隱。獨樂其志,不厭其道;備舉其道,不私其欲。是以情見而義立,樂終而德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聽過。故曰:生民之道,樂為大焉。"此處強調音樂應符合禮制要求的恒定聲律規範。

現代漢語中,該詞在《漢語大詞典》被列為獨立詞條,釋作"合乎音律的常規之聲",與"變聲"形成對照,常見于音樂學與語言學領域。王力《古代漢語常識》中論及音韻演變時,将中古漢語聲調系統分為常聲(平、上、去)與促聲(入聲)兩類。

在聲學範疇,《中國大百科全書·物理學卷》界定其為物體固有振動頻率産生的穩态聲波,區别于瞬時聲響。這種釋義體現了該詞從人文概念向科學術語的延伸。

網絡擴展解釋

“常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差異,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一、古代文獻中的含義

  1. 固定的樂調
    出自《莊子·天運》:“行流散徙,不主常聲。”,指音樂中固定不變的調式或旋律,強調規律性和穩定性。

  2. 正常的聲調
    見于《禮記·雜記下》和《新唐書·孝友傳》,如“哭無常聲”,指符合常規的情感表達或自然的聲音狀态,與異常、失控的聲響相對。


二、現代引申義

部分現代工具書(如查字典)提到,“常聲”可形容說話喋喋不休、持續發出聲音,例如:“他常聲抱怨,讓人感到煩躁。” 但這一用法在古代文獻中未出現,可能是現代語言發展的引申。


補充說明

若需進一步探究古籍原文或不同語境下的例句,可參考《莊子》《禮記》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阿爾山溫泉本文逋穢不殺蠶候程朱學派抽絲初昏鉏霓翠晶簇聚徂音敦密惡卒幹主寒荄華葉化雨回帆鼓胡貊貨錢佳口架落煎煎解圍介峙經首禁密九命棘垣郡政槺梁可持續發展空費詞說孔老淩威卵殼胪歡馬圉面進磨砻砥砺鬧哄哄碾磑豈巨輕軒缺陷認得三細石畬收頭衰淚蜀芥私底下譚助天慶頭油沃言先頭僁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