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訂譌的意思、訂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訂譌的解釋

訂正文字謬誤。 清 韓慧基 《重校<黃文獻公詩文集>序》:“雖再經修校,而字多漫漶,且多三豕之誤,於是因其舊而訂譌補缺。” 清 黃景仁 《題翁覃溪所藏宋椠施注蘇詩原本》詩:“ 查 田 謾説能訂譌,但存其舊不猶愈。”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訂譌(dìng é)是漢語中的一個複合詞,由“訂”與“譌”(訛的異體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考辨并修正文字、文獻中的謬誤。該詞屬于學術性較強的書面用語,常見于文獻校勘、訓诂學及古籍整理領域。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字義分解

  1. 訂(dìng)

    本義為“評議”“核定”,引申為校勘、修正。如《說文解字注》釋“訂”為“平議也”,強調對文本的考辨與厘正。

  2. 譌/訛(é)

    指錯誤、謬傳的文字或說法。《說文解字》釋“譌”為“謬言也”,段玉裁注:“譌者,俗字也。凡傳言失實謂之譌。”


二、整體釋義

“訂譌”指通過嚴謹的學術方法(如比對版本、考證源流、分析語境)鑒别并糾正文獻中的錯漏,旨在恢複文本原貌。其過程包含:


三、學術背景與應用

“訂譌”是傳統校雠學(校勘學)的核心任務之一。清代考據學家如顧炎武、戴震、段玉裁等尤重此法。例如:

顧炎武《日知錄·卷十八》以金石碑刻“訂譌經史之誤”,通過實物證據修正典籍錯字。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以“訂譌”貫穿全書,辨析近千處傳寫訛變(來源:中華書局《說文解字注》序例)。


四、權威文獻參考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定義:“訂正文字謬誤。”例引清代俞樾《古書疑義舉例》:“學者宜悉心訂譌。”

    (詳見上海辭書出版社紙質版第11卷第13頁)

  2. 《辭源》(修訂本)

    釋義:“考訂訛誤。”引宋代王應麟《困學紀聞》:“訂譌補阙,以俟君子。”

    (詳見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第2936頁)

  3. 《古代漢語詞典》

    強調其校勘學屬性:“專指對古籍文字錯誤的訂正。”

    (詳見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第348頁)


五、現代延伸意義

在當代學術中,“訂譌”亦可泛指對任何文本、史實或傳播信息的糾錯行為,如:

網絡擴展解釋

“訂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訂正文字謬誤,主要用于指代對文獻、文本中錯誤内容的修正。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2.用法與示例

3.常見混淆

4.擴展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訂”的字源或“譌”的用法,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寶仗鄙矮避遷逋峭策學琛賨仇害春山如笑躭好鬥人方諸高歡稾砧公參垢紛關鐍規律性旱傘赫喧惶愧環拱黃黍腳踏兩隻船诘窮解閱旌羽開凍控制口幹舌焦扣盤扪鑰攬權類木行星吏從列陣捩轉厘和菱鑒靈契沒屋架梁面片兒迷眵敏慧拍案驚奇蚍蟻葡糖栖薄鸲掇日下無雙山勢霜烏樞密太尉死工夫素垩遂志太陽地兒通滙吐錦雞先倡鄉下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