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野中人所用的瓢。泛指粗陋的盛器或飲器。 唐 韋應物 《寄釋子良史酒》詩:“秋山僧冷病,聊寄三五杯。應瀉山瓢裡,還寄此瓢來。” 宋 陸遊 《秋雨》詩:“書冊頻開闔,山瓢任濁清。” 明 高啟 《秋日端居》詩:“巷轍人已斷,山瓢仍屢虛。”
“山瓢”是一個漢語詞語,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比喻意義
在成語中,“山瓢”可形容雨勢極大,如同瓢潑傾瀉而下。
文學引用
“山瓢”本義為山野粗陋的容器,後擴展至文學中象征自然質樸的生活,或比喻大雨傾盆的場景。其含義多與簡樸、原始相關聯,常見于古典詩詞。
《山瓢》是指一種水果,也稱為“白胡桃”,其外觀形狀類似于胡桃,但比胡桃小。這種水果在湖南、湖北等地較為常見,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和獨特的口感。它常常被用于烹饪、制作糕點等。
《山瓢》這個詞由“山”和“瓢”兩個部首組成,其中“山”是四畫部首,而“瓢”是八畫部首。
《山瓢》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人們用瓢來盛水或其他物質,而這種瓢的形狀與現代的水果瓢類似。因此,這種類似瓢的水果就被稱為“山瓢”。
至于繁體字的寫法,一般來說,“山瓢”在繁體字中是“山瓠”的寫法。繁體字中的“瓠”與簡體字中的“瓢”形狀相似,也都指代類似胡桃的水果。
在古代,通常一種字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寫法會發生一些變化。關于“山瓢”的古代寫法,可以追溯到清朝時期。在清朝時期,人們通常使用繁體字寫作“山瓠”,這與現代的寫法略有不同。
在使用“山瓢”一詞時,可以構造以下例句:
與“山瓢”相關的組詞有:“山瓢樹”、“山瓢瓜子”等。
與“山瓢”意思相近的詞彙有:“白胡桃”、“松仁果”等。
暫時沒有與“山瓢”意思相反的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