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卒的意思、吏卒的詳細解釋
吏卒的解釋
(1).官兵。《孫子·地形》:“将弱不嚴,教道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橫,曰‘亂’。”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渭水下》:“又東涇 漢武帝 茂陵 南……《漢武帝故事》曰:‘帝崩後見形,謂陵令 薛平 曰:吾雖失勢,猶為汝君,奈何令吏卒上吾陵磨刀劍乎?’”
(2).指胥吏與衙役。《史記·滑稽列傳》:“﹝ 西門豹 ﹞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嫗投之 河 中。” 三國 魏 嵇康 《與山巨源絕交書》:“抱琴行吟,弋釣草野,而吏卒守之,不得妄動。”
詞語分解
- 吏的解釋 吏 ì 舊時代的大小官員:吏治。官吏。 舊指小公務員:吏員。胥吏(地方官府中辦理文書的人)。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 卒的解釋 卒 ú 兵:士卒。小卒。兵卒。 舊稱差役:走卒。 死亡:病卒。生卒年月。 完畢,終了:卒歲(度過一年)。卒業(畢業)。 終于:卒勝敵軍。 兵殁亡生 卒 ù ㄘㄨˋ 同“猝”。 兵殁亡生 筆畫數:
專業解析
吏卒是由"吏"和"卒"組成的複合詞,在漢語中特指古代官府中的基層公務人員群體。從構詞法分析,"吏"指代官府中辦理文書的小吏,《說文解字》釋為"治人者也",主要指低于官員的辦事人員;"卒"原指穿赤色衣服的隸役,《玉篇》載"卒,隸人也",後泛指官署差役。
該詞的曆史演變呈現三個特征:
- 職級分層:漢代郡縣制下"卒"分更卒(輪換差役)、正卒(常備役)兩級,《漢書·食貨志》記載"吏卒皆給官廪"
- 職能分工:唐代實行三省六部制,吏卒群體細化為令史、書令史、掌固等不同職守
- 身份界定:宋代《吏部條法》明确規定"吏卒不得着絹綢",通過服飾制度強化身份标識
現代漢語中,"吏卒"作為曆史詞彙主要用于古代文獻解讀,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被标注為"古代書面語"。需注意該詞與現代"公務員"概念存在本質區别,前者屬于人身依附關系下的差役制度,後者則是依法履職的國家工作人員。
網絡擴展解釋
“吏卒”是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 官兵:指官員與士兵的統稱,常見于軍事語境。例如《孫子·地形》提到“吏卒無常,陳兵縱橫”,強調軍隊管理混亂的狀态。
- 胥吏與衙役:指地方官府中的低級官吏和差役。如《史記·滑稽列傳》記載西門豹“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此處“吏卒”即執行命令的基層人員。
二、詞源與演變
- “吏”:本義為“治人者”,漢以後多指低級官員或官府辦事人員,如《說文解字》釋“吏,治人者也”。
- “卒”:原指士兵,後延伸為衙役等執行具體事務的人員。
- 組合後,“吏卒”既可指軍事編制中的官兵,也可泛指官府中上下級協作的群體。
三、使用場景與例句
- 曆史文獻:如《史記·項羽本紀》描述秦軍投降後“諸侯吏卒乘勝多奴虜使之”,反映軍隊中的官兵關系。
- 成語與俗語:如“吏卒增培,租調歲減”批評官僚體系臃腫(見例句)。
- 文化隱喻:常象征等級制度中管理者與執行者的協作或矛盾。
四、近義與關聯概念
總結來看,“吏卒”在不同語境中既可特指軍事或行政系統中的具體角色,也可抽象為上下級關系的代稱,需結合上下文具體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罷兵般旋邊瑣俵養鼻山波駭雲屬不護細行鬯罔谄容超媒體成城鋤荒觸冒出溺辭旨大科學殚蹙當今對比溫度阨曲垢氛哈昔泥喝禮赫怒湖南絲弦薦引尖站解竈景旦競謹警懼繼起久墳君父老生涼葉靈華領理零挑另眼看待柳搖金麻煩牧羊人坯冶潛瘗尚章審訂賒刑折支十目十手收後死所聳出繀車迢嶢瞳仁五嶽圖遐迩一體詳料心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