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曆日的意思、曆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曆日的解釋

(1) [calendar day]∶民用日;從子夜到子夜的時間

(2) [calendar]∶曆書

向他借曆日

詳細解釋

(1).曆書;日曆。《周禮·春官·馮相氏》“以會天位” 漢 鄭玄 注:“會天位者,合此歲日月辰星宿五者,以為時事之候,若今曆日大歲在某月某日某甲朔日直某也。”曆,一本作“ 厤 ”。《梁書·傅昭傳》:“十一,隨外祖於 朱雀航 賣曆日。” 宋 範成大 《除夜書懷》詩:“牀頭新曆日,衣上舊塵埃。” 明 陳繼儒 《珍珠船》卷三:“ 周羣 嘗學山中,忽有白猿化為老人而至,授 羣 書一卷,乃 黃帝 而下曆日也。”

(2).引申為節候。 唐 元稹 《酬樂天春寄微之》詩:“千山塞路音書絶,兩地知春曆日同。”


日曆,曆書。 南朝 陳 徐陵 《雜曲》:“立春歷日自當新,正月春幡底須故。” 宋 蘇轼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詩之二:“老去怕看新歷日,退歸拟學舊桃符。”《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四:“媽媽一頭看歷日,一頭不覺簌簌的掉淚。”《醒世姻緣傳》第一回:“﹝ 晁大舍 ﹞應承,讨出一本歷日,揀了十一月十五日宜畋獵的日子。”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曆日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一、核心釋義(時間計量單位)

指曆法中計量時間的基本單位,即從某日午夜至次日午夜的時間周期,對應現代漢語的“一天”。該釋義強調其在曆法體系中的基礎計時功能。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5卷)第1123頁

二、擴展釋義(曆法元素)

指具體曆書(如黃曆、萬年曆)中标注的日期及其相關屬性,包含:

  1. 日期序列:如“農曆正月初一”“公曆8月2日”等具體标識;
  2. 時間屬性:幹支紀日(如“甲子日”)、節氣(如“冬至”)、宜忌标注(如“宜祭祀”)等傳統文化信息。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817頁

三、文化釋義(民俗載體)

在民俗語境中代指傳統曆書本身,尤指包含吉兇宜忌内容的黃曆(亦稱“通書”)。例如民間俗語“看曆日辦事”,即指參考黃曆選擇吉日。

來源:《中國民俗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第204頁


使用示例:

注:港台地區“曆日”亦作“通書”的别稱,需結合語境區分。

網絡擴展解釋

“曆日”一詞在漢語中有兩層主要含義,綜合多來源信息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民用日的時間單位
    指從子夜到下一個子夜的完整24小時周期,即現代所說的“一天”。這一概念在古代用于日常生活的計時,如《周禮》中提到的“曆日大歲”便與此相關。

  2. 曆書/日曆的别稱
    古代指記載歲時、節氣及吉兇宜忌的書籍,相當于現代的日曆。例如宋代範成大詩句“床頭新曆日,衣上舊塵埃”,以及《水浒傳》中“借曆日”的情節均指此類曆書。


二、曆史演變

根據高權威性資料,唐代的“曆日”最初是史官專用的台曆形式:每月裝訂成冊,每頁标注日期并留白,用于記錄皇帝言行,月終存檔作為編撰《國史》的原始材料。後來逐漸演變為民間通用的日曆。


三、文學與文獻中的使用


四、相關辨析

需注意“曆日”與“日曆”的古今差異:前者在古代側重天文曆法功能,後者現代更偏向日期記錄工具。此演變過程體現了時間計量從官方專屬到民用普及的發展。

别人正在浏覽...

暗陋百漏船測地線叱怪齒及慈明無雙彫傷底座耳屎放言高論歌歡顧愛海參崴鴻厖懷土諱兵畏刑跽跪進薄驚仡齎送急赈覺察可觀空襲困心衡慮來成賴精老女歸宗勒緊褲帶冷鋪連帙累牍鹿走蘇台髦秀媒媪美材靡靡之聲磨利怄人彯組品度輕猾軟腳筵上京省校涉旬市子死亦瞑目濌伯屯弁駝車讬孤寄命王在掌上惋惜偉迹位望香礬象耕鳥耘小軍鼓小厮校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