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校練習;考查學習。《三國志·吳志·孫和傳》:“常言當世士人宜講修術學,校習射禦,以周世務。”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瞿薩旦那國》:“於是回駕而返,各歸其國,校習兵馬,督勵士卒。”《明史·外國傳一·朝鮮》:“三十一年冬,以 洪武 永樂 間所賜樂器敝壞,奏求律管,更乞遣樂官赴京校習,許之。”
“校習”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一、基礎釋義
拼音為xiào xí(注音:ㄒㄧㄠˋ ㄒㄧˊ),意為考校練習 或考查學習,強調通過考核、訓練來檢驗學習成果或技能掌握程度。
二、引證與古籍用例
三、應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中,涉及學術、軍事、技藝等領域,強調通過系統性考核或訓練來達到精進目标。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但可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檢驗性學習”的核心含義。
《校習》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校正和習慣。其中,校正指對文字、文章等進行修改和修正,習慣則是指個人長期養成的行為或思維模式。
《校習》的拆分部首是木字旁(朩),是一個常見的漢字部首。它的筆畫數是9畫,書寫順序是從上到下、由外至内。
《校習》是由校正和習慣兩個詞語組合而成的。它源于古代儒家文化中的“六藝”之一,“校”指的是以文本校正為主的修飾,而“習”則指代修養和養成良好習慣。
《校習》的繁體字是「校習」。
在古代,漢字寫法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有所變化。關于《校習》這個字,古時候的寫法較為複雜,構字形狀稍有差異。然而,其基本結構并沒有太大變化。
1. 作為一名編輯,我必須仔細進行校習,确保文章的準确性。
2. 學習要打牢基礎,将知識變成自己的校習。
1. 校正:指對文字進行修改和矯正的行為。
2. 習慣:指長期養成的行為或思維模式。
3. 校對:指校正和核對文字内容以确保準确性。
1. 整改:指對問題進行改正和修繕。
2. 矯正:指對錯誤或不良行為進行糾正和改正。
3. 培養:指通過培訓和訓練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1. 隨便:表示不經過思考和校正的行為。
2. 任性:指不受限制和規範,任意行事的态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