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alendar day]∶民用日;从子夜到子夜的时间
(2) [calendar]∶历书
向他借历日
(1).历书;日历。《周礼·春官·冯相氏》“以会天位” 汉 郑玄 注:“会天位者,合此岁日月辰星宿五者,以为时事之候,若今历日大岁在某月某日某甲朔日直某也。”历,一本作“ 厤 ”。《梁书·傅昭传》:“十一,随外祖於 朱雀航 卖历日。” 宋 范成大 《除夜书怀》诗:“牀头新历日,衣上旧尘埃。”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三:“ 周羣 尝学山中,忽有白猿化为老人而至,授 羣 书一卷,乃 黄帝 而下历日也。”
(2).引申为节候。 唐 元稹 《酬乐天春寄微之》诗:“千山塞路音书絶,两地知春历日同。”
日历,历书。 南朝 陈 徐陵 《杂曲》:“立春歷日自当新,正月春幡底须故。” 宋 苏轼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之二:“老去怕看新歷日,退归拟学旧桃符。”《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妈妈一头看歷日,一头不觉簌簌的掉泪。”《醒世姻缘传》第一回:“﹝ 晁大舍 ﹞应承,讨出一本歷日,拣了十一月十五日宜畋猎的日子。”
历日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指历法中计量时间的基本单位,即从某日午夜至次日午夜的时间周期,对应现代汉语的“一天”。该释义强调其在历法体系中的基础计时功能。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5卷)第1123页
指具体历书(如黄历、万年历)中标注的日期及其相关属性,包含: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817页
在民俗语境中代指传统历书本身,尤指包含吉凶宜忌内容的黄历(亦称“通书”)。例如民间俗语“看历日办事”,即指参考黄历选择吉日。
来源:《中国民俗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第204页
使用示例:
注:港台地区“历日”亦作“通书”的别称,需结合语境区分。
“历日”一词在汉语中有两层主要含义,综合多来源信息解释如下:
民用日的时间单位
指从子夜到下一个子夜的完整24小时周期,即现代所说的“一天”。这一概念在古代用于日常生活的计时,如《周礼》中提到的“历日大岁”便与此相关。
历书/日历的别称
古代指记载岁时、节气及吉凶宜忌的书籍,相当于现代的日历。例如宋代范成大诗句“床头新历日,衣上旧尘埃”,以及《水浒传》中“借历日”的情节均指此类历书。
根据高权威性资料,唐代的“历日”最初是史官专用的台历形式:每月装订成册,每页标注日期并留白,用于记录皇帝言行,月终存档作为编撰《国史》的原始材料。后来逐渐演变为民间通用的日历。
需注意“历日”与“日历”的古今差异:前者在古代侧重天文历法功能,后者现代更偏向日期记录工具。此演变过程体现了时间计量从官方专属到民用普及的发展。
爱根岸然道貌坳垤白蛇传百拙禀从除落存贮担惊受恐到顶盗袭的对滴緑抖搐对劲凡体匪匪翼翼风暴丰上钟风闻言事俸秩功行圆满公燕勾镰腿古冠鬼书海不波溢猴王会风江云渭树骄狂愧感来纪老莱衣累掯龄梦离羣流嘤落纸烟云蚂蚱车子摹印片头千一穷鉴乞取求雨戎葵深仇宿怨施法收继説理文束手就擒思惑窣静条秩诿饰微霄象尊现化硝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