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書·高祖紀上》:“﹝ 高祖 文皇帝 ﹞為人龍顔,額上有五柱入頂,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後以“王在掌上”為稱帝之征的典實。 清 鄒容 《革命軍》第一章:“此自 秦 以來,所以狐鳴篝中,王在掌上,卯金伏誅, 魏 氏當塗,黠盜奸雄,覬覦神器者,史不絶書。”
“王在掌上”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該成語出自《隋書·高祖紀上》,記載隋文帝楊堅出生時異象:他額頭有“五柱入頂”的骨相,手掌天生有“王”字紋路,預示其帝王之命。後世以此作為帝王征兆的典故,如清代鄒容《革命軍》中引用此典,暗喻政權更疊的合法性。
此成語反映了古代“天人感應”思想,将生理特征與命運關聯,類似典故還有“重瞳”(項羽)、“赤帝子”(劉邦)等,均用以強化統治者權威。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文獻引用,可參考《隋書》原文或鄒容《革命軍》相關章節。
《王在掌上》意指王者掌握在手中,可以自由操控。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權力高位者的統治力量和掌控力。
《王在掌上》的三個字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王:玉(王字的部首)+ 4畫
在:土(在字的部首)+ 6畫
掌:手(掌字的部首)+ 12畫
《王在掌上》最早出自唐代劉晢的《隴西雜事·釋疑》一文。後來這個成語逐漸流傳開來,并廣泛應用于文學作品和日常語言中。
《王在掌上》的繁體字為《王在掌上》。
在古時候,《王在掌上》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如:
王:巬(王字左側附加的一點)
在:土(在字的部首)+ 冖(加在上方)+千(下端為點)
掌:手(掌字的部首)+ 丁(在上方)+十(在右方)
1. 他如同一位明君,能夠将王在掌上的能力展現得淋漓盡緻。
2. 這個企業的CEO真的很厲害,他完全能夠把王在掌上。
1. 掌中王
2. 操控一切
3. 權傾天下
4. 一手遮天
1. 泰山壓頂
2. 一統天下
3. 主宰一切
4. 統馭萬方
1. 水漫金山
2. 勢不可擋
3. 失去權力
4. 失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