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到,提到。 宋 陳亮 《與韓無咎尚書書》:“今者尚書見 亮 城中故舊,輒為齒及姓名。” 明 張居正 《答薊遼總督張心齋言東師報捷書》:“至於閣臣,前已奉旨,不得叙功,幸免齒及。” 梁啟超 《意大利建國三傑傳》第十三節:“而 加富爾 惟唯唯諾諾,時吐一二奇警之言,使人知此中有一人物而已,其關於大計者,終不齒及。”
齒及(chǐ jí)是一個漢語書面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提及、談到,通常用于否定或謙遜語境,表示某事微不足道或不值得重視。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指口頭提及或議論某事,多含輕視意味。常見于“不足齒及”“何足齒及”等否定結構,強調事物價值低微,無需關注。例如:“瑣碎小事,不足齒及。”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
語用特征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構詞溯源
“齒”本指牙齒,引申為“并列”“提及”(如“齒列”表同列);“及”意為涉及。“齒及”即“挂齒談及”,最早見于《左傳·隱公十一年》:“寡人若朝于薛,不敢與諸任齒。” 孔穎達疏:“齒是并列之義。”
來源: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2000年。
經典用例
魯迅《書信集·緻許壽裳》:“此種傀儡,本不足齒及。” 此處以“不足齒及”表達對庸劣之人的蔑視。
來源:《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齒及:談到,提到。多用于否定。”
“齒及:言及,提及。如‘何足齒及’。”
“齒及”作為文言色彩濃厚的動詞,強調以輕視态度談及某事,其使用需契合語境,避免口語化表達。
“齒及”是一個書面用語,意為“談到、提到”,多用于正式或文學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在言談中提及某人或某事,帶有莊重色彩。例如梁啟超在《意大利建國三傑傳》中寫道:“關於大計者,終不齒及”,即表示對重要事務未加讨論。
詞源與用法
使用場景
近義與反義
注意:該詞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成語或固定表達(如“何足齒及”),需結合語境判斷是否適用。
敗困報寃悲東門本主兒畢缽羅不造草創城堡城谯醋海翻波大勢已去的役獨角讀鞫福嚴紫甘甜苟辭毂擊肩摩绲同顧恤閡窒荒荒宦牛麾汗建麾街談巷議機會成本進説機勢雞子兒狂節袴鞾蠟蹋缭嫈隸名六學麗刑龍駿履長馬茹子蜜勿怒氣填胸偏咎披麻救火乾啞榷酒征茶鵲填河冗繁三連冠手梏書讀五車豎拂舜華壇陸問柳評花相聞獻祭下聘鞋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