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标準,法度。《後漢書·曹褒傳論》:“物運遷回,情數萬化,制則不能隨其流變,品度未足定其滋章。”
(2).品格。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時事·言道著》:“﹝ 全國威 ﹞品度超灑,不願受職。”參見“ 品格 ”。
“品度”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标準與法度
指衡量事物的準則或規範,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後漢書·曹褒傳論》提到“品度未足定其滋章”,強調制度與标準的不足(、)。
品格與風度
用于形容人的内在修養或外在氣度。如清代平步青在《霞外攟屑》中描述“品度超灑”,指人物品格灑脫(、)。
“品度”的釋義需結合語境判斷,古典文獻中多指标準或品格,而現代使用可能涉及引申或專名。如需更詳細例證,可參考《後漢書》《紅樓夢》等原文,或查看來源網頁(如漢典、滬江詞典等)。
品度(pǐn dù),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一個人的行為舉止或文章作品的品質高尚、雅緻,顯示出文化修養和風度。
品度的拆分部首是口和廣,拆分出的筆畫為9畫。
品度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具有了現代使用的含義。
品度的繁體字為「品度」。
古時候,品度的寫法為「品德」,德字在後來演變過程中被換成了「度」。
1. 他的言談舉止始終保持着高尚的品度。
2. 這篇文章的寫作風格非常雅緻,顯示出作者的品度之高。
品味、品質、品德
風度、修養、雅緻
庸俗、粗俗、低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