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濌伯的意思、濌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濌伯的解釋

(1).放縱豁達的人。 晉 人特指 羊曼 。《晉書·羊曼傳》:“時州裡稱 陳留 阮放 為‘宏伯’, 高平 郗鑒 為‘方伯’, 泰山 胡毋輔之 為‘達伯’, 濟陰 卞壼 為‘裁伯’, 陳留 蔡謨 為‘朗伯’, 阮孚 為‘誕伯’, 高平 劉綏 為‘委伯’,而 曼 為‘濌伯’,凡八人,號 兖州 八伯,蓋拟古之八雋也。”《顔氏家訓·書證》引 南朝 宋 劉法盛 《晉中興書》:“ 太山 羊曼 ,常頽縱任俠,飲酒誕節, 兖州 號為‘濌伯’。”

(2).不辨好壞的人。 唐 人特指 常衮 。《新唐書·常衮傳》:“懲 元載 敗,窒賣官之路,然一切以公議格之,非文詞者皆擯不用,故世謂之‘濌伯’,以其濌濌無賢不肖之辨雲。”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濌伯”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曆史特定含義,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一、詞義解釋

  1. 放縱豁達的人
    特指晉代名士羊曼。他因性格豪放不羁,被列入“兖州八伯”之一,與其他七位名士并稱(如阮放為“宏伯”、郗鑒為“方伯”等),象征當時士族的風流豁達。

  2. 不辨好壞的人
    唐代時,該詞被賦予貶義,特指宰相常衮。因其用人不察、不分優劣,故被譏諷為“濌伯”。


二、曆史背景與出處


三、讀音與結構


四、使用注意

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已不常用,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特定語境中。需結合具體時代背景區分其褒貶含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晉書》原文或唐代相關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濌伯

濌伯(chuò bó)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氵”和“蒲”兩個部首構成。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氵”(三畫)和“蒲”(14畫),總共有17畫。

濌伯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觚籥》一書中。這個詞在古時表示一種水生植物,原指生長在水中的蒲(音bó)草。濌伯多用于古代文學作品中,形容景色或者比喻思緒如同蒲草一般撲朔迷離。

濌伯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濌」,由水部改為“氵”部,與簡化字區别不大。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比有較大差異。濌伯在古代常以「濌蒲」兩字表示,其中「濌」為草字頭,「蒲」為意符,用來表示蒲草的發音。

以下為例句:

1. 魚兒在濌伯間自由地穿梭。

2. 清晨,湖面上漂浮着一叢濌伯,如同綠色的波濤。

3. 路邊的濌伯搖曳生姿,給人一種甯靜和舒適的感覺。

與濌伯相關的其他詞彙有:

1. 水草:指生長在水中的植物,可以泛指濌伯。

2. 蓖麻:一種具有草本特征的植物,外形類似蒲草。

3. 林蔭路:指路旁種滿了大片的樹木,類似于濌伯。

濌伯的反義詞暫無明确對應,因為它主要指代景色或比喻,與其他詞彙的對立關系不明顯。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