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困心橫慮”。謂心意困苦,憂慮滿胸。亦指費盡心思。語出《孟子·告子下》:“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朱熹 集注:“事勢窮蹙,以至困於心,橫於慮,然後能奮發而興起。” 焦循 正義:“ 蘇秦 夜發書伏誦,引錐自刺其股,可謂困心橫慮矣。” 明 宋濂 《環翠亭記》:“有困心衡慮,僅脫於震淩者矣。” 郭沫若 《羽書集·先亂後治的精神》:“行動既經開始,他要困心衡慮,必使改革的趨于至善,天下歸于至安。”
“困心衡慮”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拼音:kùn xīn héng lǜ
釋義:指心意困苦、思慮阻塞,形容費盡心力,經過艱苦的思考。其中“困”指憂困,“衡”通“橫”,意為橫塞、不順。
“困心衡慮”不僅體現古人對磨難的深刻理解,也啟示後人:困境中的反思與堅持是成長的關鍵。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孟子》原文或權威詞典。
《困心衡慮》一詞由四個漢字組成,包括“困”、“心”、“衡”和“慮”。下面将對其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進行詳細介紹。
《困心衡慮》意為思慮煩擾,心境困頓,為表達一種内心困擾或擔憂的狀态。
「困」是由「囗」(意為圍住)和「木」(意為木頭)兩個部首組成,筆畫數為7。
「心」是由「忄」(意為心)部首組成,筆畫數為4。
「衡」是由「行」(意為行走)和「月」(意為肉)兩個部首組成,筆畫數為9。
「慮」是由「虍」(意為虎)和「言」(意為言語)兩個部首組成,筆畫數為10。
《困心衡慮》為成語,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王欲以法術自破,謂左右使者曰:‘困心衡慮,戚戚焉如喪考妣,骨肉離散,常恐有辱國家。’”
《困心衡慮》的繁體寫法為「困心衡慮」。
在古代漢字中,「困」字的字形為「囗木」,「心」字的字形與現代漢字基本相同,「衡」字的字形為「行月」,「慮」字的字形為「虍言」。
他因失業而陷入了困心衡慮的狀态。
她在考試前夜常常被困心衡慮所困擾。
困心衡慮的煩憂使他失去了安甯的心境。
困惑、困難、困苦、困頓。
思慮重重、煩心勞神。
心曠神怡、無憂無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