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言高論的意思、放言高論的詳細解釋
放言高論的解釋
謂毫無顧忌地大發議論。 宋 蘇轼 《荀卿論》:“嘗讀《孔子世家》,觀其言語文章,循循莫不有規矩,不敢放言高論。” 清 王韬 《淞濱瑣話·李延庚》:“見集於都下諸名士,終日惟酒食遊戲徵逐,放言高論,自負不可一世。” 許傑 《關于我的兩篇短篇小說的回憶》:“有時我們還放言高論,說着自己追求的高遠的計劃和理想。”
詞語分解
- 放言的解釋 .謂不談世事。《論語·微子》:“﹝子﹞謂 虞仲 、 夷逸 ,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 何晏 集解引 包鹹 曰:“放,置也;不復言世務。”一說為放縱其言。參閱 清 劉寶楠 正義。.放縱其言,不受拘
- 高論的解釋 敬辭,見解獨到不同凡響的議論釋之既朝畢,因前言便宜事。 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論,令今可施行也。;;《史記;張釋之列傳》詳細解釋.縱談,縱論。《莊子·刻意》:“刻意尚行,離世異俗,高論怨诽,為亢而已
網絡擴展解釋
“放言高論”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 核心含義:指毫無顧忌地發表議論,多用于形容人在讨論或寫作時言辭大膽、不受拘束。
- 感情色彩:中性詞,具體褒貶需結合語境。例如蘇轼原文中隱含謹慎态度,而清代王韬的用例則略帶自負意味。
二、出處與典故
- 最早出處:宋代蘇轼《荀卿論》提到孔子“循循莫不有規矩,不敢放言高論”。
- 後世用例:清代王韬《淞濱瑣話》中描述文人名士“終日惟酒食遊戲征逐,放言高論”,體現自負之态。
三、用法與結構
- 語法結構:聯合式成語,由“放言”和“高論”組成,強調言論的大膽與高調。
- 適用場景: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描述人物在辯論、著述中的表現,如“他在會上放言高論,引得衆人側目”。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高談闊論(但後者更偏重空泛談論)。
- 反義詞:謹言慎行、沉默寡言(語境中隱含對比)。
五、補充說明
- 現代延伸:當代使用時需注意語境,可能隱含“缺乏實際依據”或“過于張揚”的批評,例如:“脫離實際的放言高論,往往難以服衆”。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典故或具體用例,可參考蘇轼《荀卿論》及清代王韬相關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放言高論這個詞的意思是指說話或發表觀點時,言辭高明、理路清晰、觀點獨到,能夠引起廣泛的共鳴和讨論。
拆分部首和筆畫:放(拆分為方和攵)+ 言(拆分為言)+ 高(拆分為亠和冋)+ 論(拆分為讠和侖),共11個筆畫。
來源:《放言高論》一詞源自于《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樂正之子,登高言高。”意指當時的樂正子登上高處,發表了高明的言論。
繁體:放言高論。
古時候漢字寫法:放言高論。
例句:他在公開演講時,展現了自己的放言高論,引發了熱烈的讨論。
組詞:自由放言、高屋建瓴、言之鑿鑿。
近義詞:高論、冠冕堂皇的言辭、犀利的觀點。
反義詞:言之無憑、空洞的陳詞濫調。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