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急振 ”。緊急救濟。《清會典事例·戶部·赈饑》:“ 李鴻章 即督飭印委各員,迅速分投查勘,設法拯救,散發急賑。” 魯迅 《準風月談·雙十懷古》:“中國紅十字會籌募 湖南 、 遼西 各省急振。”
“急赈”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在災害或緊急情況下實施的快速救濟措施,強調對受災群體的及時援助。該詞常見于曆史文獻和現代救災場景,如清代官方赈災記錄和紅十字會行動。
發音與詞性
拼音為jí zhèn(“赈”讀第四聲),部分文獻中曾寫作“急振”,屬于同義通假用法。
曆史背景
清代救災機制中,“急赈”是正赈(國庫撥款)的一種形式,規定地方遇水旱災害時需立即向所有災民發放一個月救濟糧,無需審核受災程度。例如《清會典事例》記載李鴻章曾督辦散發急赈。
現代應用
現代語境下多用于國際救援,如香港紅十字會為海地震災籌款時稱“緊急赈濟”,或政府文件中“趕辦急赈”的表述。
例句參考
提示:該詞多用于書面語,近義詞包括“急救”“緊急援助”,反義詞可對應“緩赈”或“延遲救濟”。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清會典事例》或紅十字會救災檔案。
《急赈》是一個漢語詞語,由兩個漢字組合而成。下面将為您解析其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急赈》表示迅速救助、緊急施舍的意思。它常用于描述人們在面對突發災害或緊急困境時提供幫助和救助的行為。
《急赈》的第一個字“急”包含了左右兩個部首,分别是“心”和“十”。它的筆畫數為9。
《急赈》的第二個字“赈”包含了上下兩個部首,分别是“貝”和“車”。它的筆畫數為11。
《急赈》是漢字的簡化字形式,其源于繁體字“濟贍”。繁體字“濟”表示救濟、援助,而“贍”意為施舍、赈濟,兩個字合在一起形成了《急赈》。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繁體字“濟贍”分别是由18個和19個筆畫構成的。
以下是使用《急赈》的例句:
1. 在地震災害中,各地紛紛急赈受災民衆,向他們提供食品和庇護。
2. 在暴雨中,社區居民互相急赈,幫助那些被洪水困住的家庭。
《急赈》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新的詞組,例如:
- 急赈救助
- 急赈災情
- 急赈支援
與《急赈》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 緊急救助
- 迅速援助
- 急需施舍
與《急赈》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 緩慢救助
- 慢性援助
- 溫和施舍
希望以上内容能滿足您的要求,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咨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