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禮貌的意思、禮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禮貌的解釋

(1).以莊肅和順之儀容表示敬意;尊敬。《孟子·告子下》:“禮貌未衰,言弗行也,則去之。” 趙岐 注:“禮者,接之以禮也;貌者,顔色和順,有樂賢之容。禮衰,不敬也;貌衰,不悅也。”《孟子·離婁下》:“ 公都子 曰:‘ 匡章 ,通國皆稱不孝焉,夫子與之遊,又從而禮貌之,敢問何也?’” 趙岐 注:“又禮之以顔色喜悅之貌也。”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十五:“公曰:‘凡待人無貴賤賢愚,禮貌當如一。’” 清 李漁 《蜃中樓·寄書》:“寄信之人,乃 唐 朝侍禦史。你須要禮貌他,不可妄自尊大。”

(2).今指以言語、行動所表現的恭敬謙虛。如:禮貌待客是商業服務人員起碼的職業道德。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禮貌”是一個涉及社會交往規範的重要概念,通常指在言行舉止中遵循特定文化或群體的禮儀準則,以表達對他人尊重、維護和諧關系的行為方式。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定義

“禮貌”源于“禮”與“貌”的結合:

二、核心要素

  1. 尊重優先:将他人感受置于首位,例如傾聽時不打斷對方;
  2. 情境適配:根據場合調整行為,如正式會議用敬語,朋友聚會可輕松;
  3. 文化敏感性:不同地區有差異(如東亞國家更注重謙辭,西方國家傾向直接表達感謝);
  4. 真誠性:避免機械套用禮儀,需發自内心(虛僞的客套可能適得其反)。

三、表現形式

四、社會功能

  1. 潤滑人際關系:減少沖突(如道歉化解誤會);
  2. 身份建構工具:體現個人教養與所屬群體特征;
  3. 秩序維護機制:通過約定俗成的規則保障公共空間運轉效率。

五、現代反思

當代社會對禮貌的理解趨于動态化:

值得注意的是,禮貌的實踐需平衡原則性與靈活性。過度拘泥形式可能顯得迂腐,完全忽視則易引發矛盾。真正有效的禮貌,應是内心善意與外在規範的有機統一。

網絡擴展解釋二

禮貌

禮貌是指以尊重、關心和善意與他人相處的态度和行為。尊重他人的權益、遵守社會公德、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等都是表現出禮貌的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

《禮貌》這個詞由“礻”和“貝”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8畫。

來源

《禮貌》一詞來源于古代漢字,其中“礻”是指祭祀禮儀的意思,“貝”是指貝殼,象征着珍貴的財富。合在一起,表示以禮儀來珍視和尊重他人。

繁體

繁體字的《禮貌》為「禮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寫作「宅通」或「禮儀」,意思與現代的社交禮儀相近。

例句

請你在公共場合保持禮貌。

他的詢問雖然直接,但仍保持了一定的禮貌。

組詞

尊重、待人有禮、有教養、懂得分寸、謙恭有禮

近義詞

文雅、彬彬有禮、斯文

反義詞

無禮、粗魯、不文明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