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以莊肅和順之儀容表示敬意;尊敬。《孟子·告子下》:“禮貌未衰,言弗行也,則去之。” 趙岐 注:“禮者,接之以禮也;貌者,顔色和順,有樂賢之容。禮衰,不敬也;貌衰,不悅也。”《孟子·離婁下》:“ 公都子 曰:‘ 匡章 ,通國皆稱不孝焉,夫子與之遊,又從而禮貌之,敢問何也?’” 趙岐 注:“又禮之以顔色喜悅之貌也。”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十五:“公曰:‘凡待人無貴賤賢愚,禮貌當如一。’” 清 李漁 《蜃中樓·寄書》:“寄信之人,乃 唐 朝侍禦史。你須要禮貌他,不可妄自尊大。”
(2).今指以言語、行動所表現的恭敬謙虛。如:禮貌待客是商業服務人員起碼的職業道德。
“禮貌”是一個涉及社會交往規範的重要概念,通常指在言行舉止中遵循特定文化或群體的禮儀準則,以表達對他人尊重、維護和諧關系的行為方式。以下是詳細解析:
“禮貌”源于“禮”與“貌”的結合:
當代社會對禮貌的理解趨于動态化:
值得注意的是,禮貌的實踐需平衡原則性與靈活性。過度拘泥形式可能顯得迂腐,完全忽視則易引發矛盾。真正有效的禮貌,應是内心善意與外在規範的有機統一。
禮貌是指以尊重、關心和善意與他人相處的态度和行為。尊重他人的權益、遵守社會公德、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等都是表現出禮貌的行為。
《禮貌》這個詞由“礻”和“貝”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8畫。
《禮貌》一詞來源于古代漢字,其中“礻”是指祭祀禮儀的意思,“貝”是指貝殼,象征着珍貴的財富。合在一起,表示以禮儀來珍視和尊重他人。
繁體字的《禮貌》為「禮貌」。
古代漢字寫作「宅通」或「禮儀」,意思與現代的社交禮儀相近。
請你在公共場合保持禮貌。
他的詢問雖然直接,但仍保持了一定的禮貌。
尊重、待人有禮、有教養、懂得分寸、謙恭有禮
文雅、彬彬有禮、斯文
無禮、粗魯、不文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