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黜的意思、疏黜的詳細解釋
疏黜的解釋
亦作“疎黜”。疏遠貶斥。《南齊書·謝超宗傳》:“風聞征北諮議參軍 謝超宗 根性浮險,率情躁薄,仕近聲權,務先諂狎,人裁疎黜,亟便詆賤。”
詞語分解
- 疏的解釋 疏 ū 去掉阻塞使通暢:疏導。疏通。疏浚。疏解(?)。 分散:疏散。仗義疏財。 事物間距離大,空隙大,與“密”相對:疏密。疏松。疏朗。疏曠。疏闊。疏落(?)。稀疏。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不親密,關系遠
- 黜的解釋 黜 ù 降職或罷免:罷黜。廢黜。貶黜。黜退。黜斥。黜免。黜逐。黜陟。 筆畫數:; 部首:黑;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疏黜(shū chù)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疏”與“黜”二字組合而成,主要用于描述古代政治或社會關系中因疏遠、排斥而導緻的貶斥或罷免行為。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其含義:
一、單字釋義
- 疏(shū)
- 本義為“疏通”“疏遠”,引申為“關系不親近”“排斥”。
- 《說文解字》:“疏,通也。”後衍生為“遠親”“忽略”之意(《漢語大詞典》)。
- 黜(chù)
- 本義為“貶退”“廢除”,特指罷免官職或降低地位。
- 《說文解字》:“黜,貶下也。”常見于“罷黜”“貶黜”等詞(《古代漢語詞典》)。
二、複合詞“疏黜”的釋義
疏黜指因被疏遠、排斥而遭貶谪或罷免,強調因人際關系或政治立場的疏離導緻的權力喪失。
- 核心含義:
- 疏遠貶斥:因失寵或意見不合被統治者或上級疏遠,進而遭貶職。
- 政治語境:多用于君臣關系,如臣子因谏言觸怒君主被貶。
- 例句:
《後漢書·王允傳》:“(董卓)稍疏黜允,轉拜尚書仆射。”
(董卓逐漸疏遠并貶黜王允,将其調任為尚書仆射。)
三、權威典籍與用例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定義:“因疏遠而貶黜。”
引《新唐書·李绛傳》:“李吉甫為相,陰忌之,出為河南少尹,遂疏黜。”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釋義:“疏遠并貶退官職。”
引《資治通鑒·唐紀》:“帝浸疏黜功臣,親任宦官。”
四、近義詞辨析
- 罷黜:側重主動罷免(如“罷黜百家”)。
- 貶黜:強調降職處罰。
- 疏黜:突出因關系疏離引發的貶斥,含被動意味。
參考文獻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線上版(需訂閱訪問)。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官方資源庫。
- 《資治通鑒》,中華書局點校本。
- 《後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注:部分古籍原文可通過“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查閱。)
網絡擴展解釋
“疏黜”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hū chù,其核心含義是疏遠貶斥,主要用于描述人際關系或政治場景中的排斥與降職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
基本含義
指因疏遠而貶低或排斥他人,常見于古代文獻中,表示對某人的冷落或降職。例如《南齊書·謝超宗傳》提到謝超宗因性格浮躁被“疎黜”(即疏黜),體現了該詞在官場中的實際應用。
-
字形分解
- 疏(shū):本義為疏通,引申為疏遠、生疏、疏忽等,如“疏于防範”“志大才疏”。
- 黜(chù):指罷免、降職,如“黜退”“廢黜”。
使用場景
- 曆史文獻:多用于描述古代官員因失寵或犯錯被貶斥,如《南齊書》中的用例。
- 現代語境:可引申為對人際關系中刻意疏遠或貶低行為的文雅表達。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貶斥、疏遠、排斥。
- 反義詞:親近、重用、提拔。
補充說明
該詞屬于文言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在曆史研究或文學創作中仍具表現力。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南齊書》或權威漢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巴哒柏夷亮父閟絕比隆抄紙穿城春杯稻鼈渡場多寡防水韓衆和袖話表環聽誨導護士長家曆澗松箭在弦上皦核急公近利金書蹶蹄軍禮剌登哩登拉丁零利龍髯羅紋耐飽泥淖滂澍千春蔃莍丘山驅斥驅逆僧迦梨聲寃時幹手抄說不的淑旂四六骈俪探骊珠談啁特底桐棺敦瓜陁崩外長微明圍透鹜外五秀相是銜樂小詩洗腳上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