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癡絕的意思、癡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癡絕的解釋

《晉書·顧恺之傳》:“ 愷之 在 桓溫 府,常雲:‘ 愷之 體中癡黠各半,合而論之,正得平耳。’故俗傳 愷之 有三絶:才絶,畫絶,癡絶。”後以“癡絶”為藏拙或不合流俗之典。 宋 蘇轼 《次韻韶守狄大夫見贈》之一:“才疎正類 孔文舉 ,癡絶還同 顧長康 。” 宋 劉克莊 《賀新郎》詞:“ 盤龍 癡絶求鵝炙。這先生、黃齏甕熟,味珍無價。”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癡絕”是一個具有曆史典故和多重引申義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層面解析:

一、曆史典故來源

源自《晉書·顧恺之傳》,顧恺之(東晉畫家)被評價有“三絕”:才絕、畫絕、癡絕。此處的“癡絕”指他性格中“癡黠各半”的特點,表面看似愚鈍,實則以藏拙方式避免卷入世俗紛争,體現不合流俗的處世态度。

二、基本含義

  1. 藏拙避世
    指故意顯露愚鈍之态以掩藏才華,或通過不合常規的行為表達對世俗的不妥協,如蘇轼在詩中用“癡絕還同顧長康”自喻清高。
  2. 情感極緻狀态
    現代引申為因癡迷某事(如愛情、理想)而陷入極度痛苦或絕望,例如形容晏幾道從貴公子淪落為落魄詞人時,用“癡絕”概括其執着于理想、不隨波逐流的一生。

三、文學與人物應用

四、現代語義辨析

需注意語境差異:

建議結合具體文本判斷詞義,優先參考曆史典故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二

癡絕,這個詞意指極端癡迷或者沉迷到絕望的程度,亦可形容某人因為某個人或者事情而陷入絕望、迷失或者無法自拔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方面,癡字的部首是疔 (dīng),絕字的部首是絞 (jiǎo)。癡字總共有12畫,絕字總共有11畫。 癡絕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中,最著名的來源是元代劇作家鄭光祖的作品《牡丹亭》中的一句描述:癡兒女,判絕交。此句意指兩個癡兒女因為某種原因被判定彼此之間的交往被違禁。這個詞在後來的文學作品中逐漸被引用,同時也通過流傳變成了俗語。 癡絕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沒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針對癡字并沒有太大變化,但是絕字在古代有一種寫法,即使用亦喻的訛寫,會将絞字的右邊的線條改為「㕥」。這種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再使用。 以下是一個例句:他因為失去了心愛的人而陷入了癡絕的情緒之中。 組詞方面,可以組成癡絕情、癡絕症等相關詞彙。 近義詞可以是癡迷、沉溺、迷戀等詞語。 反義詞可以是理智、冷靜、清醒等詞語。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