诰勑的意思、诰勑的詳細解釋
诰勑的解釋
見“ 誥敕 ”。
詞語分解
- 诰的解釋 诰 (誥) à 古代帝王對臣子的命令:诰命。诰封。 告誡,勉勵:自诰。诰誡。 帝王任命或封贈的文書:诰敕(官吏受封的文書)。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 勑的解釋 勑 ì 同“敕”。 筆畫數:; 部首:力;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诰勑"(gào chì)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複合詞,由"诰"和"勑"(同"敕")兩個單字組成,均指古代帝王或朝廷發布的官方文書,屬于同義複用結構,用以強調官方文書的權威性。以下是具體解析:
一、單字釋義
-
诰(gào)
- 本義:帝王對臣屬的訓誡或任命文書。《說文解字》釋:"诰,告也。"
- 延伸:特指皇帝封贈官員及其親屬的文書(如"诰命夫人")。
-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第11卷,第3頁。
-
勑(chì)
- 本義:同"敕",指帝王自上而下的命令或诏書。《說文解字》:"敕,誡也。"
- 延伸:用于告誡、委任或嘉獎的官方文件。
-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第198頁。
二、複合詞"诰勑"的涵義
- 核心語義:泛指帝王頒布的诏令文書,兼具訓誡、封賞、任命等功能。
- 使用場景:
- 唐宋時期多用于官員任命(如《唐會要》載"授官皆給诰勑")。
- 明清時期側重封贈命婦(如"诰勑命婦冠服制")。
- 權威例證:
《宋史·職官志》:"凡文武官遷改職秩,皆給以诰勑。"
來源:《二十四史全譯·宋史》(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卷169。
三、與相關詞的區别
四、曆史演變
- 起源:先秦《尚書》已有"诰"體(如《大诰》),"敕"始見于漢代。
- 制度化:唐代"诰勑"成為正式公文類别,宋代設"诰勑院"專司其職。
- 廢止:清末新政後逐漸廢除,由現代行政文書取代。
- 來源:《中國曆代官制大辭典》(北京出版社),"诰勑"詞條。
五、文化影響
- 文書形式:采用骈體文,钤蓋玉玺,體現皇權威嚴。
- 社會意義:作為家族榮譽象征(如"诰勑之家")。
- 實物遺存:明清诰勑文書現存于故宮博物院、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
- 來源:《明清檔案學》(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第五章第二節。
"诰勑"是古代君主權威的文書載體,兼具行政效力與文化象征意義,其使用嚴格遵循等級制度,反映了傳統中國"禮法合一"的政治特征。
網絡擴展解釋
“诰勑”是古代中國君主或皇帝發布的正式命令或诏書,具有法律效力,主要用于傳達重要決策。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 定義:指君主或皇帝以書面形式下達的官方命令,内容涉及政治、軍事、經濟等重要事務,具有強制性和權威性。
- 同義詞:與“诰敕”同義,“勑”是“敕”的異體字,二者可通用。
結構與讀音
- 拼音:gào chì(注音:ㄍㄠˋ ㄔˋ),部分文獻可能因方言或曆史差異存在其他注音(如gào xī或gào zhì),但現代通用讀音為chì。
- 字形:左右結構,“诰”指帝王的命令,“勑”同“敕”,意為告誡、命令。
使用場景
- 曆史文獻:常見于古代官方文書,如《資治通鑒》等記載帝王決策的文本。
- 比喻意義:現代可用于比喻權威性極高的指令(如“上級的诰勑不可違抗”)。
補充說明
- 法律效力:诰勑不僅是象征性旨意,更是實際施政的依據,違反者可能受罰。
- 與“诏書”區别:诰勑更側重具體行政指令,而诏書範圍更廣,可能包含禮儀、冊封等内容。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詞語(如“诰命”“敕令”)或曆史案例,可參考古籍或權威曆史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安道爾安柔榜歌辨章痹厥部督不堪入耳猜釁掣電宸駕創辟出其不意,攻其無備辭解鬥舍返答蜚集紛雜撫抑渙爾冰開還珠返璧回聲狡辯驕餌金杵靜客九花孔嘉奎蹄刳艇林扉零擔車凜冽犁掃榴彈炮留言簿雒常律藏煤核暮末愆犯青蛟寝關曝纩琴鍵人質山龜沈哀濕痹勢窮力蹙水火棍順革曙影酸子土簋下場遐沖線符相語俠士遐緒膝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