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掌管輿馬。《古文苑·揚雄<百官箴·太仆>》:“僕臣司駕,敢告執皂。” 章樵 注:“太僕, 秦 官,掌輿馬。”
(2).駕馭車馬的人。《魏書·高允傳》:“馬忽驚奔,車覆,傷眉三處……司駕将處重坐, 允 啟陳無恙,乞免其罪。”
(3).官名。 唐 代對駕部的改稱。掌管輿馬。參閱《舊唐書·職官志一、二》。
關于“司駕”的詞義,綜合搜索結果可作以下解釋:
掌管輿馬
指古代官職中管理車馬、儀仗的職責,源自秦代設立的太仆官職體系。如《古文苑·揚雄<百官箴·太仆>》記載:“僕臣司駕,敢告執皂”,章樵注明确其為掌管輿馬的職能。
駕馭車馬的人
即具體的駕車者,屬于執行層面的角色。《魏書·高允傳》提到,北魏時期司駕因馬匹受驚導緻事故,需承擔相應責任,後因當事人求情免于處罰。
唐代官名
唐代将前朝的“駕部”改稱“司駕”,隸屬兵部,主要負責全國車馬調配、驿站管理等事務,詳見《舊唐書·職官志》。
該詞最早見于秦漢官職體系,如太仆(掌輿馬);至唐代演變為正式官署名,職能擴展至車馬管理、交通調度等,反映了古代官僚制度中交通管理的重要性。
可參考《百官箴》《魏書》等古籍,或《舊唐書》職官志部分了解唐代官制。需注意,現存資料多為片段記載,若需深入研究建議查閱權威曆史文獻。
《司駕》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主持和控制駕駛。在古代,司駕常用于官員接待、乘車時的指揮和控制。
《司駕》是由兩個部首構成:司(sī)和馬(mǎ)。其中,司為主導部首,馬為輔助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八劃。
《司駕》一詞起源于中國古代的文獻,最早出現在《尚書·虞書·司駕》中,記錄了亦舒對楚國王寵愛馬車而司駕的事情。
《司駕》的繁體字為「司駕」。
在古時候,「司駕」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常見的古代寫法有「司謡」、「司輦」等。
1. 他是司駕大隊的隊長,負責整個車隊的組織和行車安全。
2. 君主乘車時,由宦官負責司駕。
1. 司機:負責駕駛車輛的人。
2. 司令:負責指揮和指揮軍隊行動的人。
3. 司機照:由警察駕車時準備的駕駛證明文件。
駕駛、駛駕
乘坐、乘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