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春秋 吳王 夫差 所築的 館娃宮 。遺址在今 江蘇 吳縣 靈岩山 。 唐 李商隱 《子直晉昌李花》詩:“ 吳館 何時熨, 秦臺 幾夜薰?” 馮浩 箋注:“《禦覽》引《越絶書》: 吳 人於 硯石山 (即 靈巖山 )置 館娃宮 。”
“吳館”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典故的詞語,其核心含義如下:
“吳館”指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所建的館娃宮,其遺址位于今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靈岩山(古稱“硯石山”)。該建築是吳國為西施等妃嫔建造的奢華宮殿,後成為吳越争霸曆史的重要見證。
唐代詩人李商隱在《子直晉昌李花》中曾用“吳館何時熨”暗喻曆史變遷與繁華消逝,借古諷今。後世文學作品中也常以“吳館”象征奢靡或興衰之歎,如“十年凄涼,似清湖燕去吳館巢荒”。
現靈岩山作為蘇州著名景點,保留部分館娃宮遺迹,成為研究吳越文化的重要考古遺址。該詞不僅承載曆史記憶,也衍生出對朝代更疊、物是人非的隱喻。
提示:若需深入了解,可查閱《越絕書》等古籍或實地探訪蘇州靈岩山遺址。
《吳館》是一個古代漢字詞彙,表示吳地或者吳國的官署、館舍或者使館。它可以指代吳國的使者所居住的地方,也可以是吳王的官署或者是駐紮在吳地的外國使館。在古代,國家之間的交流往來主要以使節和使館的方式進行,吳館在這種背景下被廣泛使用。
吳館的字形由兩個部首組成:吳 (chū) 和 首 (shǒu)。吳部首表示該字與吳國有關,首部首表示該字有關官署、館舍或使館的意思。
根據漢字拆分規則,吳館的筆畫數為9畫。
《吳館》一詞最早出現在《楚辭》這本古代文學作品中,其中有一句古詩:“豈堪 riding 玉辇兮, 趨整绮屨?”這是南朝宋時期的文人劉義慶創作的,将自己思念吳國的官署和駐紮在吳地的使館表達了出來。
在繁體字中,吳館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法與現代不同。古時候的吳館字形與現代的字形相似,但是在一些細節上有所不同。例如,人們在寫吳館時,會使用古代的書寫筆觸和風格,使得字形更加古樸、工整。
1. 外國使節入駐吳館,開展友好交流。
2. 吳館是吳王領導下的重要官署。
3. 在古代,吳館是吳地與外國進行交流的重要場所。
組詞:吳國、吳地、使館、官署
近義詞:吳府、吳寨、吳國使館
反義詞:楚館、魏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