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諸的意思、鑒諸的詳細解釋
鑒諸的解釋
即方諸。古代在月下承露取水的器具。《說文·金部》:“鑑,大盆也。一曰鑑諸。可以取明水於月。” 王筠 句讀:“諸是 漢 名,鑑乃古名。”《舊唐書·禮儀志三》引 漢 衛宏 《漢舊儀》:“以鑑諸取水於月,以陽燧取火於日。”
詞語分解
- 鑒的解釋 鑒 (鑒) à 鏡子。 照:光可鑒人。 觀察,審察:鑒别。鑒定。鑒賞。鑒于(看到,覺察到)。台鑒(書信用語,表示請人看信。亦作“惠鑒”、“鈞鑒”)。鑒往知來。 可以使人警惕或引為教訓的事情:借鑒。鑒戒
- 諸的解釋 諸 (諸) ū 衆,許多:諸位。諸君。諸侯。 “之于”或“之乎”的合音:投諸渤海之尾。 猶“之”:“能事諸乎?”。 猶“于”:“宋人事資章甫適諸越”。 語助,無實在意義:“日居月諸,照臨下土”。 姓。
專業解析
"鑒諸"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并非一個固定收錄的常用詞彙或成語,其含義需要結合古漢語語素進行拆解分析。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的釋義,其可能的含義如下:
-
詞素解析
- 鑒 (jiàn):本義指古代盛水照影的銅盆(即鏡子),引申為照視、審察、引為教訓的事。《說文解字》釋“鑒”為“大盆也”,段玉裁注:“鑑,鏡也…引申為明察”。《漢語大詞典》收錄其核心義項包括:鏡子;照,映照;明察,審察;借鑒,鑒戒;敬詞,表示請人看信。
- 諸 (zhū):在此語境下,主要用作代詞兼介詞,相當于“之于”(“之”是代詞,“于”是介詞)。《漢語大詞典》及《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均指出“諸”有“之于”的合音用法,常用于句中。
-
組合釋義
将“鑒”與“諸”結合理解,“鑒諸”即“鑒之于” 的意思。其結構為:
- 鑒:動詞,表示考察、借鑒、對照等動作。
- 諸:相當于“之于”,其中:
- “之”:指代前文提及或語境中隱含的需要被考察、借鑒的對象或事例。
- “于”:介詞,引出考察、借鑒所參照的标準、對象或範圍。
因此,“鑒諸”的整體含義可以理解為:将某事物(之)與某個标準、事例或範圍(于)進行對照、考察或借鑒。
-
用法與語境
“鑒諸”是典型的文言文表達方式,常見于古代文獻或仿古文體中。其完整結構通常為“鑒諸 + [參照标準/範圍]”。例如:
- “鑒諸曆史” - 借鑒于曆史(即以曆史為參照進行考察)。
- “鑒諸典籍” - 考察于典籍(即以典籍為标準進行對照)。
- “鑒諸實踐” - 對照于實踐(即以實踐為檢驗标準)。
“鑒諸”是一個文言短語,由動詞“鑒”(考察、借鑒)和兼詞“諸”(之于)組合而成,意為“将某事物與某個标準、事例或範圍進行對照、考察或借鑒”。它并非現代漢語常用詞,主要用于書面語或仿古表達。
權威來源參考: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對“鑒”和“諸”的釋義具有權威性,是漢語詞彙研究的核心工具書。
- 《辭源》(商務印書館):側重古漢語語源及詞義演變,是解讀文言詞彙的重要依據。
- 《古代漢語虛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研究室編):詳細解析了“諸”作為“之于”合音的用法。
- 《王力古漢語字典》(王力主編):對“鑒”和“諸”的釋義精煉準确,注重古漢語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
“鑒諸”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兩種不同解釋,需結合語境理解:
一、古代器具含義(主要解釋)
含義:指“方諸”,即古代在月下承露取水的青銅器皿。
出處:
- 《說文解字》提到“鑑諸”可用于“取明水於月”。
- 《舊唐書·禮儀志》引漢代文獻:“以鑒諸取水于月,以陽燧取火于日”,說明其與祭祀禮儀相關。
字義拆分:
- 鑒:本義為銅鏡,引申為觀察、審察;
- 諸:此處為器具名稱,漢代稱“諸”,古稱“鑒”。
二、成語含義(較少見)
含義:以先例或權威為準則進行評判,強調通過觀察比較事物來指導行為。
出處:提到其為成語,但未明确古籍來源,可能為現代引申用法。
使用建議
- 古籍或曆史文本中“鑒諸”多指取水器具(如祭祀場景);
- 現代語境若涉及成語用法,需結合上下文确認是否為“借鑒先例”之意。
别人正在浏覽...
礙夜卑不足道殘吏茶水攤乘警成造赤帝子獃磕磕大腦丹陛黨輩丹液悼文佛國供祀挂連雚筋閨合罕異黑浪回歸鹘沒活見鬼绛囊奸谲觐歲金葉書駏驉撩風柳巷花街蘆衣捋髭錢麥魚子鳴駝摩睺羅伽默意噴激青绛求見權火人驗三唱莎搭八深入膏肓深識鼠苗私嗜私卒君子縮伏瑣談素脩曭漭吐握五方旗武家子忤奴誤我詳備斜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