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憤的意思、含憤的詳細解釋
含憤的解釋
懷着悲憤之情。 南朝 梁 江淹 《詣建平王上書》:“而下官抱痛圜門,含憤獄戶,一物之微,有足悲者。” 唐 陳子昂 《國殇文》:“徒手奮呼誰救哉,含憤抗怒志未迴。” 宋 蘇轼 《歐陽少師令賦所蓄石屏》詩:“願公作詩慰不遇,無使二子含憤泣幽宮。” 元 傅若金 《拒馬河》詩:“行人悲舊事,含憤説 荊軻 。”
詞語分解
- 含的解釋 含 á 銜在嘴裡,不吐出也不咽下:含一口水。含漱劑。含英咀(?)華(喻反複琢磨體味文章的妙處)。含饴弄孫(含着糖逗小孫子,形容老年人的樂趣)。 藏在裡面,包容在裡面:包含。含義。含量。含苞。含蘊。含混
- 憤的解釋 憤 (憤) è 因不滿而忿怒或怨恨:氣憤。憤悱(郁悶)。憤慨。憤怒。憤然。悲憤。激憤。憤恚。公憤。義憤填膺。憤世嫉俗。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含憤”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用于描述内心懷有強烈的不滿、憤怒或悲憤情緒。以下從不同維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含憤”由“含”和“憤”組成:
- 含:指心懷、隱藏;
- 憤:本義是因不滿而憤怒、怨恨()。
組合後表示内心積聚着憤怒或悲憤之情,且這種情緒并非短暫爆發,而是長期壓抑在心底的狀态()。
二、語義解析
- 情感深度:不同于表層的生氣,“含憤”強調情緒深沉且持久,如《國殇文》中“含憤抗怒志未迴”即體現隱忍的悲壯感()。
- 使用場景:多用于文學或嚴肅語境,如描述人物因不公待遇而隱忍憤怒,或曆史事件中民衆的積怨()。
- 近義關聯:與“義憤填膺”“憤世嫉俗”等詞相關,但更側重“隱而未發”的狀态()。
三、例句參考
- 古代典籍:蘇轼《歐陽少師令賦所蓄石屏》中“無使二子含憤泣幽宮”,表達對友人懷才不遇的悲憫()。
- 現代造句:如“她含憤說:‘要麼出去,要麼進來!’”體現壓抑的怒火()。
四、注意事項
需區分“含憤”與“含恨”:“憤”側重憤怒,“恨”則偏向怨恨,二者情感色彩略有差異。
若需進一步探究相關詞彙(如“憤”的構字演變),可參考《漢典》等權威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含憤的意思:
含憤是一個成語,表示心中充滿了憤怒和不滿的情緒。
拆分部首和筆畫:
含憤的部首是口,總筆畫數為12。
來源:
含憤最早出現在《魏書·崔浩傳》中,形容崔浩抑制不住内心的憤怒。
繁體:
含憤的繁體字是「含憤」。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寫作「含憤」,是在字旁加上了「心」字,表示内心充滿了憤怒之情。
例句:
他的臉上含着憤怒的表情。
組詞:
憤怒、忍憤、含怒。
近義詞:
憤怒、怒氣沖沖。
反義詞:
滿意、平靜。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