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侍從官的冠飾。蟬,蟬文。珥,珥璫。後借指高官。《北齊書·趙郡王叡傳》:“ 須拔 ( 叡 小名)進居蟬珥之榮,退當委要之職。”《南史·朱異傳》:“後除中書郎,時秋日,始拜,有飛蟬正集 異 武冠上,時鹹謂蟬珥之兆。”
“蟬珥”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官職或身份象征,具體解釋如下:
蟬珥(chán ěr)指古代侍從官員冠帽上的裝飾物,由“蟬文”和“珥璫”兩部分組成,後引申為高官的代稱。
除字面意義外,“蟬珥”還代指兩類特殊群體:
漢代起,官員冠飾逐漸形成等級制度,蟬形與珥璫的組合多見于侍中、常侍等職,體現身份與權力。這一傳統延續至南北朝,成為文學中常見的借代手法。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記載,可參考《北齊書》《南史》等史料原文。
《蟬珥》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指在蟬翼上的珠串。蟬是一種昆蟲,它的翅膀纖薄透明;珠串則指一串由珠子組成的裝飾品。因此,蟬珥表示在蟬翅上的珠子串。
《蟬珥》的第一個漢字“蟬”由“蟲”字旁和“禾”字旁組成,它的部首是“蟲”,共12個筆畫。
第二個漢字“珥”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王”字旁,右邊是“耳”字旁,它共10個筆畫。
《蟬珥》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的《衛風·十畝之間》一篇中。在這篇詩中寫到:“匪蝟既畏,匪蟬既翺翔,矧伊牛羊之常茸。”這裡的“匪蟬”即指蟬的翅膀上挂着的珠串,也就是蟬珥。
《蟬珥》在繁體中的寫法為「蟉爾」。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變化,所以《蟬珥》在古代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但是由于缺乏确切的古代文獻記載,我們無法得知《蟬珥》在古代的精确寫法。
1. 她頭上戴着一串美麗的蟬珥,引人注目。
2. 這條項鍊是由蟬珥組成的,非常精緻。
組詞:蟬翅、珠串、耳環。
近義詞:蟬翅、昆蟲裝飾。
反義詞:平凡、普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