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白蠻的意思、白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白蠻的解釋

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一個部落。分布于今 雲南省 滇池 、 洱海 地區及 四川省 南部。 唐 時其首領參加了 南诏 政權。 後晉 天福 二年(公元937年),首領 段氏 在 雲南 建立了 大理國 。 白蠻 中居今 洱海 地區者,與今白族有親緣關系。 唐 杜甫 《秋風》詩:“要路何日罷長戟,戰自 青羌 連 白蠻 。”《舊唐書·南蠻西南蠻傳·東謝蠻》:“ 東謝蠻 ,其地在 黔州 之西數百裡,南接 守宮獠 ,西連 夷子 ,北至 白蠻 。” 宋 蘇轼 《答任師中家漢公》詩:“威行 烏 白蠻 ,解辮請冠裾。”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白蠻”是我國古代對西南地區部分族群的泛稱,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一、基本定義

“白蠻”是隋唐時期中原王朝對西南地區社會發展水平接近中原的族群的泛稱,與相對落後的“烏蠻”形成對比。主要分布于今雲南省滇池、洱海地區及四川省南部。

二、曆史發展

  1. 南诏政權時期
    唐代白蠻首領曾參與南诏政權(738-902年),成為其重要組成部分。
  2. 大理國建立
    後晉天福二年(937年),白蠻首領段思平建立大理國,延續至1253年蒙古滅大理。

三、社會特征

四、與現代民族關系

洱海地區的白蠻與今白族存在親緣關系,是白族形成的重要源頭之一。

五、文獻記載

唐代杜甫《秋風》詩曾提及:“戰自青羌連白蠻”,側面反映白蠻在西南地區的活動範圍。

注:需注意“白蠻”并非單一民族名稱,而是特定曆史階段對文化發展程度較高族群的統稱,其具體族群構成隨曆史變遷而演變。

網絡擴展解釋二

白蠻(bái mán)這個詞的意思是指人們對于外來民族、文化或風俗的稱呼。它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白"部首表示顔色或外貌,"蠻"部首表示未開化或未文明化的意味。"白蠻"一詞源于古代中國對于南方較為原始部落的稱呼。 在繁體字中,"白蠻"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有所不同。但"白蠻"一詞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和現代沒有顯著的差異。 以下是一些關于"白蠻"的例句: 1. 他們經曆了與白蠻部落的交流和互動。 2. 這些白蠻部落的人們保持了他們獨特的文化傳統。 3. 他在白蠻地區生活了多年,了解他們的風俗和生活方式。 一些與"白蠻"有關的組詞包括白種人、蠻荒、蠻族等。 與"白蠻"意思相近的詞彙有原始部落、未開化、外族等。 反義詞方面,可以使用文明、開化、先進等詞彙來表示相反的含義。 希望這些回答能夠滿足你的需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