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稱“ 崑山腔 ”。傳統戲曲劇種名。原為 元 末 明 初 昆山 一帶流行的民間戲曲腔調, 明 嘉靖 間經 昆山 人 魏良輔 的革新,變 弋陽 海鹽 故調及民間曲調為昆腔,初隻行于 吳 中,後漸流傳各地,盛行于 明 末 清 初。以演唱傳統劇本為主,兼用笛、笙、箫、琵琶伴奏,舞蹈優美,曲調細膩婉轉,又有“水磨腔”之稱。 明 徐渭 《南詞叙錄》:“今唱家稱弋陽腔,則出於 江西 ,兩 京 、 湖南 、 閩 、 廣 用之;稱餘姚腔者,出於 會稽 , 常 、 潤 、 池 、 太 、 揚 、 徐 用之;稱海鹽腔者, 嘉 、 湖 、 溫 、 台 用之。惟崑山腔止行於 吳 中,流麗悠遠,出乎三腔之上,聽之最足蕩人。”《花月痕》第六回:“好一會, 曼雲 等以次唱完, 小岑 笑道:‘如今該是 秋痕 崑腔一開生面了。’”《老殘遊記》第二回:“他又把那南方的什麼崑腔、小曲,種種的腔調,他都拿來裝在這大鼓書的調兒裡面。”
地方戲曲聲腔之一。 元 代産生于 江蘇 昆山 ,故稱。 明 人 魏良輔 等又吸取南曲、北曲、弋陽腔之特點,加以改革,遂漸臻于完善,成為 明 清 兩代主要戲曲聲腔。又稱昆曲、昆山腔。
昆腔是中國傳統戲曲的重要聲腔及劇種,以下從多個維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及特點:
起源
昆腔發源于元末明初的江蘇昆山地區,最初是當地民間流行的清唱腔調,稱“昆山腔”。明嘉靖年間(1522-1566),音樂家魏良輔融合弋陽腔、海鹽腔及北曲特點,革新唱法,形成細膩婉轉的“水磨調”,奠定了昆腔的聲腔體系。
成熟與傳播
明代萬曆年間,昆腔通過梁辰魚創作的《浣紗記》從清唱發展為舞台表演,逐漸成為全國性劇種,并取代弋陽腔在北京的地位。清中葉前,昆腔達到鼎盛,被譽為“官腔”。
唱腔與音樂
昆腔以“水磨調”著稱,旋律婉轉悠長,節奏舒緩,注重咬字與音韻,講究“以字行腔”。伴奏樂器以曲笛為核心,輔以笙、琵琶、三弦等,形成典雅的音樂風格。
表演形式
表演融合唱、念、做、打,動作細膩且與舞蹈結合緊密,抒情性強。劇本多采用文人創作的傳奇,如《牡丹亭》《長生殿》等,文學價值極高。
清代中葉後逐漸衰落,但仍有南昆(江南)、北昆(北京)、湘昆(湖南)、永昆(溫州)等流派傳承至今。當代專業院團通過改編傳統劇目與創新演出形式延續其生命力。
如需進一步了解昆腔的經典劇目或具體表演技巧,可參考權威戲曲研究資料或觀看昆曲演出。
昆腔是中國戲曲中的一種流派,最早産生于明代,流傳至今,在中國南方地區尤為盛行。以下是關于昆腔的相關信息:
昆腔是一種戲曲的名字,泛指源自昆明的腔調和唱腔。
昆腔的拆分部首是日字旁和肉字旁,分别是日和⺼。它的總筆畫數為8畫。
昆腔起源于明代,當時主要流傳于昆明一帶,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地方戲曲形式。後來隨着演員的遷徙和傳承,昆腔逐漸傳播到中國南方的其他地區,并在明清時期達到了巅峰。
昆腔的繁體字寫法為「崑腔」。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昆腔的寫法沒有改變,仍然是「昆腔」。
他在學校裡學習了昆腔,成為了一名著名的昆劇演員。
昆腔+演員、昆腔+唱段、昆腔+舞台、昆腔+傳承
昆曲、昆腔戲
京劇、豫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