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燎發摧枯”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liǎo fà cuī kū(注音:ㄌㄧㄠˇ ㄈㄚˋ ㄘㄨㄟ ㄎㄨ),其核心含義可綜合解釋如下: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詳細用法或曆史背景,可參考《隋書》原文或權威成語詞典。
“燎發摧枯”這個詞是指火焰可以燒毀茂密的樹木,枯萎的枝葉都能被火勢所摧毀。這個詞出自《孟子·公孫丑上》一章,是用來形容人的才智和能力非凡,能夠順利解決困難和危險的情境。
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分别是“火”(火身部)和“攸”(右部),其中火身部表示與火相關的事物,攸右部則是一個表示動作與行動的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
“燎發摧枯”這個詞的繁體字為“燎髮摧枯”,其中“髮”(發)字的用法是更接近古文的形式。繁體字中,“燎”表示燒毀,摧毀;“發”表示頭發;“摧”表示摧毀;“枯”表示幹燥、死亡。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中,其中的一種是篆書形式,篆書是在商代晚期至戰國時期使用的一種文字形式。篆書的字形比較古樸獨特,畫法略有不同,但整體上仍能辨認出“燎發摧枯”的字義。
例句:
- 他的才智和能力真是非常了不起,簡直像燎發摧枯一樣。
- 戰争時,他展現出如同燎發摧枯般的勇猛和果斷。
- 這位科學家的發明能力堪稱燎發摧枯,每次的創新都讓人瞠目結舌。
組詞:燎火、燎原、摧毀、枯萎、發展、才智。
近義詞:才智過人、超凡脫俗、卓爾不群。
反義詞:無能為力、束手無策、無動于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