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唇舌的意思、唇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唇舌的解釋

比喻言辭、議論。 唐 元稹 《酬樂天見寄》詩:“前日詩中高蓋字,至今唇舌遍 長安 。” 元 關漢卿 《拜月亭》第三折:“我這心兒裡牽掛處無些,直睡到冷清清寶鼎沉煙滅,明皎皎紗窗月影斜,有甚唇舌。” 清 孫枝蔚 《自憐》詩:“向人唇舌雖然好,在世頭顱已可知。” 趙樹理 《小二黑結婚》六:“後來村長問了問情由,費了好大一會唇舌,才給她們調解開。”

脣舌:1.猶口舌。指勸說、争辯、交涉時的言語。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規箴》:“ 漢武帝 乳母嘗於外犯事,帝欲申憲,乳母求救 東方朔 , 朔 曰:‘此非脣舌所争。’”《兒女英雄傳》第二三回:“這番話,姑娘在屋裡聽了個逼清,算省了 安老爺 的脣舌了。”

(2).指毀謗、挑撥的言詞。《漢書·陳湯傳》:“雖復破絶筋骨,暴露形骸,猶復制於脣舌,為嫉妒之臣所係虜耳。” 唐 韓愈 《祭郴州李使君文》:“遭脣舌之紛羅,獨陵晨而孤雊。” 五代 齊己 《行路難》詩之一:“未似是非脣舌危,闇中潛毀平人骨。”

(3).比喻口才或議論。《漢書·樓護傳》:“ 護 字 君卿 ,為人短小,精辯,議論常依名節,聽之者皆竦。與 谷永 俱為五侯上客, 長安 號曰‘ 谷子雲 筆劄, 樓君卿 脣舌’。”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論說》:“ 杜欽 文辨, 樓護 脣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唇舌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釋義層次:

一、基礎釋義(生理器官)

指嘴唇與舌頭,是人體重要的發音與進食器官。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5年。

例:"他口幹舌燥,唇舌焦裂。"


二、引申義(言語交涉)

比喻言辭、口才或言語交涉的過程,強調通過語言進行溝通、說服或争辯。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21年。

例:

  1. "此事無需多費唇舌。"(意為無需多言)
  2. "雙方唇槍舌劍,争論不休。"(形容激烈辯論)

三、用法特征

  1. 複合詞結構:

    由兩個身體部位名詞"唇"與"舌"并列構成,二者共同承擔語言功能,故引申為"言辭"。

  2. 常見搭配:
    • 費唇舌:耗費口舌說服他人(例:不必白費唇舌)。
    • 徒勞唇舌:形容勸說無效(例:與他争辯隻是徒勞唇舌)。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4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2年。


四、詞源演變

先秦文獻已見"唇""舌"分用(如《莊子·盜跖》"唇如激丹"),漢代後逐漸合成"唇舌"一詞,南北朝時出現引申義(如《後漢書·趙壹傳》"唇舌竟欲推鋒")。

來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網絡擴展解釋

“唇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詞義

“唇舌”原指嘴唇和舌頭,但在實際使用中多作比喻義,表示言辭、議論或口舌之争。例如:

二、出處與演變

  1. 古代文獻:
    • 唐代元稹《酬樂天見寄》詩:“至今唇舌遍長安”,比喻言辭傳播廣泛()。
    • 《世說新語》記載東方朔言“此非唇舌所争”,強調單憑言語難以解決()。
  2. 曆史擴展:
    • 漢代《漢書》用“唇舌”指毀謗、挑撥的言辭(),亦用于形容口才,如“樓君卿唇舌”贊其善辯()。

三、用法與例句

  1. 常見搭配:
    • 費唇舌、徒費唇舌:表示言語努力無果()。
    • 唇槍舌劍:形容言辭交鋒激烈()。
  2. 語境示例:
    • “貪慕虛榮的人,下場不言而喻,難道還需多費唇舌?”();
    • “聲音無法帶走賦予它翅膀的唇舌”()。

四、相關成語

包含“唇舌”的成語多與言辭交鋒相關,例如:

五、總結

“唇舌”通過身體器官的協作功能,引申為言語表達與争辯,既可中性描述溝通行為(如“費唇舌解釋”),也可帶貶義(如“搖唇鼓舌”)。其豐富用法體現了漢語以具體喻抽象的特點。

别人正在浏覽...

八不挨八功德水白帝子寶劄冰井秕言謬說補述補刖餐風宿雨翠微宮促滅打電話大紅燈籠高高挂倒抹敦促敦悫奪柄犯頭扛鼎行壠橫弧浣衣畫債昏霭火雜雜堅實奸僞簡擢皎察節獻矜恕金尾極情絕筆酷肖老舊涼節列真柳緑花紅流贍六一居士冥坐容民三登三赦商貨上陽宮生活費身體鍛煉守兼稅戶韬詞忘乎其形緯度違法五承無智仵作學士謝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