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蠻貊 ”。
“蠻貃”是中國古代文獻中對周邊少數民族的稱呼,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含義 指代古代中原地區以外的南方和北方落後部族,後擴展為對四方未開化民族的統稱。該詞常見于文言文語境,帶有古代華夷之辨的視角。
2. 讀音與結構
3. 文獻例證
4. 現代認知 當代語境中,該詞已屬曆史概念,主要用于學術研究或引用古籍。使用時需注意:
5. 關聯概念 類似詞彙如“蠻夷”“戎狄”等,均屬古代對異族的統稱體系,需結合具體曆史背景理解。
注:該詞在不同文獻中異寫作“蠻貊”“蠻貉”,實質指向相同。使用時應注意曆史文獻中的語境及可能存在的文化偏見。
蠻貃(mán fěng)是一個中文詞彙,用來形容某種野蠻和粗野的行為或态度。蠻指的是野蠻,不合乎規矩和禮節;貃指的是兇惡和狂熱。
蠻貃共有17個筆畫,其中「蠻」的部首為「蟲」,有11個筆畫;「貃」的部首為「豸」,有6個筆畫。
蠻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對于來自邊遠地區和野蠻地域的人們,他們的言行舉止常常被認為是粗野和不文明的。因此,「蠻貃」一詞逐漸形成,用來形容這種不禮貌的态度。
蠻貃的繁體字是「蠻貔」。
在古時候,「蠻貃」的寫法稍有不同。例如,「蠻」可以寫作「嫚」;「貃」可以寫作「豩」。這些變化主要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和文字的演變而發生的。
1. 他的行為舉止十分蠻貃,完全沒有考慮他人的感受。
2. 這個人的态度非常蠻貃,完全沒有禮貌和教養。
3. 不要對待他人蠻貃,要學會尊重和理解。
1. 蠻不講理:形容人的言行沒有任何道理和邏輯。
2. 蠻橫無理:形容人的态度和舉止非常粗暴和無禮。
3. 蠻夷:指古代中國以外的地方,對外族的稱呼。
4. 蠻族:指居住在蠻夷地區的民族或部落。
1. 粗魯:指人的言行舉止粗俗和不文明。
2. 狂妄:指人的态度過于自負和傲慢。
3. 野蠻:指人的行為和舉止未經過教養和磨練。
1. 溫文爾雅:形容人的言行文明和有禮貌。
2. 和善:形容人的态度友好和溫和。
3. 文明:指人的行為符合社會規範和道德準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