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waterhead]∶ 水道的源頭或上遊
(2) [fountain]∶河流的發源地或源頭
(3) [water]∶民用水、工業用水或灌溉用水的來源
威脅要切斷水源
(1).江河發源的地方。《史記·大宛列傳》:“﹝貳師﹞乃先至 宛 ,決其水源,移之,則 宛 固已憂困。” 晉 陶潛 《桃花源記》:“林盡水源,便得一山。” 宋 歐陽修 《晉祠》詩:“行人望祠下馬謁,退即祠下窺水源。” 臧克家 《今昔吟·忠烈篇》:“河山光輝照人眼,木本水源想從前。”
(2).指民用水、工業用水或灌溉用水的來源。《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九回:“府上的地……水源又好,出水的路又好。”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四二章:“賊軍如追趕前去,即在 睢 杞 一帶決戰,不至于今日斷絕水源。”
“水源”一詞的釋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展開:
自然地理概念
指河流的發源地或水道的源頭,即地表水、地下水的初始形成區域。例如《桃花源記》中“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即描述自然水源的方位。
供水來源
包括民用水、工業用水及農業灌溉用水的獲取途徑,如地下水、湖泊、水庫等。例如威脅“切斷水源”即指阻斷此類供水渠道。
地理延伸意義
在文獻中常象征事物根源,如臧克家詩句“木本水源想從前”借水源表達對曆史淵源的追溯。
“水源”側重具體的水體來源,而“水資源”涵蓋更廣,包括所有可利用的淡水總量(如冰雪融水、地下水等),涉及管理及可持續利用問題。
可通過滬江詞典、查字典等進一步查詢例句及擴展釋義。
《水源》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水的來源或水的起源。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左邊的部首是“氵”(三點水),右邊的部分是“元”(yuán)。它的拼音是shuǐ yuán。
水源的部首“氵”是水的象形字形,表示水的性質。筆畫數為3個。部首“氵”獨立使用時為“三點水”,它也是許多與水相關的字的部首。
“元”的部首是“二”,表示數字2。它的總筆畫數為4個。
《水源》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詩歌文學中,意味着水的起源或來源。在古代,人們非常重視水源的保護和利用,因為水是人類生活必需的資源之一。
在繁體字中,水源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存在一些變化。關于《水源》這個詞,古代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的稍有不同,但整體形态依然保持一緻,用以表示水的來源。
1. 我們要保護好自然環境,維護水源的清潔和不斷補充。
2. 這個村莊的水源幹涸了,導緻居民用水困難。
水源的相關組詞有:水源地、水源保護、水源豐富、水源淨化等。
與水源近義的詞彙有:水河、水系、水道。反義詞為:斷水、枯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