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lear away bed’s dust;sweep the mat] 打掃床榻,表示歡迎客人
南台中丞掃榻見,北門學士倒屐迎。——陸遊《案題徐載叔東莊》
掃榻以待
(1).拂拭坐卧用具。 宋 惠洪 《冷齋夜話·範堯夫揖客對卧》:“ 範堯夫 謫居 永州 ,閉門,人稀識面。客苦欲見者,或出則問寒暄而已。僮掃榻奠枕,于是揖客解帶,對卧良久,鼻息如雷霆。” 宋 葛長庚 《懶翁齋賦》:“雨送添硯之水,竹供掃榻之風。” 清 恽敬 《同遊海幢寺記》:“如 海幢無 者,蓋佛氏上流。 敬 為儒家言數十年,惜乎未得生及其時,與其掃榻危坐,各盡其所至也。”
(2).表示歡迎賓客。 宋 陸遊 《寄題徐載叔秀才東莊》詩:“南臺中丞掃榻見,北門學士倒屣迎。”《西湖佳話·西泠韻迹》:“妾既邀 鮑先生 到此,本當掃榻,親薦枕衾,又恐怕流入狎邪之私。”
"掃榻"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典雅詞彙,其核心含義是清掃床榻,表示對賓客的盛情迎接和熱忱期待。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及古籍文獻的詳細解釋:
字面含義
"掃"指清掃、拂拭,"榻"指古代坐卧用的矮床或床鋪。合指清理床鋪,整理寝具,為客人準備住宿環境。
引申含義
引申為以恭敬的态度迎接賓客,表達主人對客人的尊重與期盼。如《漢語大詞典》釋義:"拂拭床榻,表示對賓客的歡迎"。
典出東漢典故
語出《後漢書·陳蕃傳》:"(陳蕃)為豫章太守……在郡不接賓客,唯徐稚來特設一榻,去則懸之。"後衍生出"掃榻以待",指為特定賓客準備床榻,凸顯敬重之意。
來源:《後漢書·卷六十六》(中華書局點校本)
曆代文獻用例
來源:《劍南詩稿校注》《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本
現代漢語中,"掃榻"多用于書面語或正式場合,常見于以下表達:
如《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注:"掃榻,指清掃床鋪,表示歡迎客人"。
《漢語大詞典》
"掃榻:拂拭床榻,表示對賓客的歡迎。"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年,第6卷,第531頁。
《辭源》(修訂本)
"掃榻:清理床榻,以待賓客。"
來源:商務印書館,1988年,第1053頁。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榻:狹長低矮的坐卧用具。掃榻:表示熱情迎客。"
來源: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368頁。
"掃榻"承載中國古代禮儀文化:
如《禮記·曲禮》載:"凡為長者糞之禮,必加帚于箕上。"(清掃需持恭敬之态)
來源:《禮記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
“掃榻”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清掃床榻上的灰塵,即拂拭坐卧用具。例如宋代葛長庚在《懶翁齋賦》中描述“雨送添硯之水,竹供掃榻之風”,體現日常清潔的意境。
表示熱情歡迎賓客,常用于表達對客人的誠摯邀請或尊重。典故來源于《後漢書》中太守陳蕃為名士徐稚特設一榻,待其離開後便将榻懸挂以示敬重的故事。宋代陸遊的詩句“南台中丞掃榻見,北門學士倒屣迎”即用此典。
“掃榻”既指日常清掃床榻的動作,又作為禮儀性表達,傳遞對賓客的尊重與歡迎。其文化内涵與曆史典故緊密相關,多用于正式或文學語境中。
愛禮存羊包頭市爆竹鼈岩逞捷癡腹赤位詞業寸長道德品質非才風磨官商鶴嘴缾宏覆後殿黃萎瓠芭澗松旌麾金石韻機要秘書極智捐勢卷中人鋸梁軍分開口椒闊氣類招連棣練祭麗藏離合器林柯六笙免責鳴臯明旨木渎南北選膩人拼彈氣笛輕音樂秋暮衢盤軟科學散使商號實行時秀孰論俗歌同叔亡匿完親僞體問道顯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