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lear away bed’s dust;sweep the mat] 打掃床榻,表示歡迎客人
南台中丞掃榻見,北門學士倒屐迎。——陸遊《案題徐載叔東莊》
掃榻以待
(1).拂拭坐卧用具。 宋 惠洪 《冷齋夜話·範堯夫揖客對卧》:“ 範堯夫 謫居 永州 ,閉門,人稀識面。客苦欲見者,或出則問寒暄而已。僮掃榻奠枕,于是揖客解帶,對卧良久,鼻息如雷霆。” 宋 葛長庚 《懶翁齋賦》:“雨送添硯之水,竹供掃榻之風。” 清 恽敬 《同遊海幢寺記》:“如 海幢無 者,蓋佛氏上流。 敬 為儒家言數十年,惜乎未得生及其時,與其掃榻危坐,各盡其所至也。”
(2).表示歡迎賓客。 宋 陸遊 《寄題徐載叔秀才東莊》詩:“南臺中丞掃榻見,北門學士倒屣迎。”《西湖佳話·西泠韻迹》:“妾既邀 鮑先生 到此,本當掃榻,親薦枕衾,又恐怕流入狎邪之私。”
“掃榻”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清掃床榻上的灰塵,即拂拭坐卧用具。例如宋代葛長庚在《懶翁齋賦》中描述“雨送添硯之水,竹供掃榻之風”,體現日常清潔的意境。
表示熱情歡迎賓客,常用于表達對客人的誠摯邀請或尊重。典故來源于《後漢書》中太守陳蕃為名士徐稚特設一榻,待其離開後便将榻懸挂以示敬重的故事。宋代陸遊的詩句“南台中丞掃榻見,北門學士倒屣迎”即用此典。
“掃榻”既指日常清掃床榻的動作,又作為禮儀性表達,傳遞對賓客的尊重與歡迎。其文化内涵與曆史典故緊密相關,多用于正式或文學語境中。
掃榻是一個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成語,常用來比喻客人離開或接受别人拜訪。
"掃榻"的意思是拂去座位上的塵土,表示舉起離開,比喻客人離開或接受别人的拜訪。
掃(手掃,扌部首,3畫)+榻(木槁,木部首,11畫)=掃榻(14畫)。
《字彙》是掃榻最早的記載來源。故事背景是出自晉代謝靈運所寫的《世語》:“世之禮和于齊者,皆掃榻而俟夜。眨維曰:“此在外者期已迎矣。”言雍虞聖帝之敬賢禮士之至也。”
繁體字:“掃榻”。
古時的寫法相對于現代發生了一些變化,如“掃”字的古文寫法是“掃”,而“榻”字的古文寫法是“檀”。
他急匆匆地掃榻離開了。
掃帚、掃地、掃除、掃毒、掃貨
送客、歡送、告别
迎接、接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