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鬘花 ”。1.即苿莉花。《翻譯名義集·百花篇》:“末利,又名鬘華。” 清 厲荃 《事物異名錄·花卉·茉莉》:“《羣芳譜》茉莉,佛書名鬘華,謂可飾頭鬘也。” 徐珂 《清稗類鈔·植物·茉莉》:“佛書謂之鬘華,北土曰柰。《晉書》‘都人簪柰花,為織女帶孝’,即此,今婦女多戴之。”參見“ 茉莉 ”。
(2).曼陀羅花。 明 袁宏道 《浴佛日遊高梁橋》詩:“妖童歌串亂,天女鬘花隨。” 清 陳裴之 《湘煙小錄·香畹樓憶語》:“休蹙雙蛾,鬘華倩影好伴 維摩 。”參見“ 鬘陀 ”。
鬘華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鬘華(mán huá)在佛經和古代文獻中主要有兩種解釋:
兩種解釋的差異源于文獻語境:
提示:以上内容綜合了佛經、詩詞和百科類文獻,若需查看完整古籍原文,可參考《翻譯名義集》《清稗類鈔》等來源。
鬘華(mán huá)是一個漢字組合詞,由兩個漢字組成。鬘指代一種束發器,用以裝飾女性的發髻;華表示花朵或華美的事物。因此,鬘華可以指代裝飾女性發髻的華美花飾,也可以比喻女性的美麗和華麗的容貌。
鬘(mán)的部首是髟(發),總筆畫數為12;華(huá)的部首是⺾(艹,草字頭),總筆畫數為8。
鬘華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文學作品中,如白居易的《長恨歌》中有“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鬘花十裡才行盡,蓦地回首已無涯”的詩句。後來,鬘華成為形容女性美麗及其裝飾的常用詞彙。
鬘華在繁體字中寫作鬘華。
古時候漢字鬘的寫法為“髦”或“䰿”,華的寫法為“華”。
1. 她頭上佩戴了一朵鬘華,顯得更加妩媚動人。
2. 她的裝扮十分花俏,整個發髻上都點綴着鬘華。
3. 她的鬘華展現了她的高貴與優雅。
組詞:鬘飾、鬘片、鬘環。
近義詞:花飾、發髻裝飾、發飾。
反義詞:樸素、簡約、素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