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黜百家的意思、罷黜百家的詳細解釋
罷黜百家的解釋
罷黜:廢棄不用。原指排除諸子雜說,專門推行儒家學說。也比喻隻要一種形式,不要其他形式。
詞語分解
- 罷黜的解釋 ∶貶低并排斥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漢書;武帝紀贊》 即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年儒學大師董仲舒在上漢武帝的;天人三策;中,提出凡;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建議
- 百家的解釋 ∶指許多人家、家族或家庭 ∶各種學術流派原指春秋戰國時代的各種思想流派焚百家之言。;;漢; 賈誼《過秦論》詳細解釋.指學術上的各種派别。《荀子·解蔽》:“今諸侯異政,百家異説,則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亂
網絡擴展解釋
“罷黜百家”是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政策,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一、基本釋義
- 詞義:指排斥諸子百家學說,獨尊儒家思想。原為漢武帝時期推行的文化政策,後引申為“隻推行一種形式,排斥其他多樣性”的貶義表達。
- 出處:源自《漢書·武帝紀贊》記載的“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與董仲舒提出的“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建議直接相關。
二、曆史背景
- 政策推行:漢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采納董仲舒建議,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實施該政策,将儒家經典(《詩》《書》《禮》《易》《春秋》)列為官學,非儒家的博士官職被廢除。
- 思想演變:此時的儒家已融合道家、法家、陰陽家等思想,形成適應統治需求的新儒學體系,與春秋戰國時期的原始儒家有所不同。
三、影響與評價
- 積極影響:統一思想,鞏固中央集權;儒家成為古代主流意識形态,影響中國兩千多年的文化、教育和政治制度。
- 消極影響:壓制其他學派發展,導緻思想單一化。現代語境中常用于批評文化專制或排斥多樣性的行為,如朱自清曾以“罷黜百家”比喻文學形式的單一化。
四、用法與延伸
- 語法結構:動賓式短語,多作謂語或定語,含貶義(如“這種罷黜百家的做法不利于學術繁榮”)。
- 近義表達:獨尊儒術、一家獨大;反義概念:百家争鳴、兼容并蓄。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細節或具體文獻記載,可參考《漢書》或相關史學著作。
網絡擴展解釋二
《罷黜百家》這個詞的意思是指廢除百家争鳴的思想,限制政治權力下的學術辯論,使得隻有特定的學派或思想能夠得到認可和追求。
拆分部首:罷(網上 + 已) 黜(石 + 出) 百(一 + 白) 家(宀 + 豕)
筆畫:罷(9畫) 黜(14畫) 百(6畫) 家(8畫)
來源:《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出自西漢劉向的《說苑》一書。
繁體:罷黜百家
古時候漢字寫法:無明顯變化。
例句:在秦始皇時期,罷黜百家成為了壓制異議的手段。
組詞:罷免、黜退、百科、家庭
近義詞:封禁思想、限制學術自由
反義詞:開明思想、推崇百家争鳴。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