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明堂内設置的木室、火室、金室、水室、土室。《周禮·考工記·匠人》:“五室三四步,四三尺。” 鄭玄 注:“堂上為五室,象五行也。三四步,室方也;四三尺,以益廣也。木室於東北,火室於東南,金室於西南,水室於西北,其方皆三步,其廣益之以三尺。土室於中央,方四步,其廣益之以四尺。此五室居堂,南北六丈,東西七丈。”《舊唐書·禮儀志二》:“太常博士 柳宣 依 鄭玄 義,以為明堂之制,當為五室。”《續資治通鑒·宋太宗至道元年》:“﹝八月﹞庚午,皇太子具鹵簿謁太廟五室。”參見“ 明堂 ”。
“五室”一詞主要源于古代建築中的明堂結構,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古人明堂内設置的五個功能室,分别對應五行:
出自《周禮·考工記·匠人》記載:“五室三四步,四三尺。”鄭玄注解稱其布局象征五行,中央土室最大,其他四室環繞四周,體現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現代語境中偶見“五室”代指家庭擁有五個房間,比喻生活富足,但此用法較少見且非原始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明堂建築或五行理論,可參考《周禮》原文或相關曆史文獻。
《五室》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分别是“五”和“室”。
“五”是由“二”和“力”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四筆。
“室”是由“宀”和“至”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八筆。
《五室》源于古代漢語,表示一個有五間房間的房屋。
在繁體字中,“五室”仍然保持相同的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五室”的寫法與現代漢字相似,沒有明顯的變化。
1. 他的家裡有一個大院子和五室的房子。
2. 這個學校有五室的實驗室供學生使用。
五窗、五層、五間等。
五個房間、五間房。
四室、六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