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結在一起的大型軍用船隻。《魏書·太宗紀》:“帝令連艦上施轒輼,絶其汲路,又穿地道以奪其井。”
“連艦”是一個曆史軍事術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基本定義
“連艦”指古代戰争中連結在一起的大型軍用船隻,通常用于水戰或運輸。這種連接方式能增強船隻的穩定性或形成防禦陣型。
出處與曆史背景
該詞最早見于《魏書·太宗紀》,記載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在戰役中“令連艦上施轒輼(攻城器械),絕其汲路”,即通過連接戰船阻斷敵方水源。
引申義及使用場景
現代語境中,“連艦”可引申為形容連續、規模龐大的事物,例如形容艦隊陣列、連續的項目或緊密關聯的團隊。多用于軍事、曆史或文學領域。
注意:不同典籍對“連艦”的記載一緻,均指向其軍事用途。如需查閱原始文獻,可參考《魏書》相關章節或權威詞典釋義。
連艦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彙,其中前一個漢字是“連”,後一個漢字是“艦”。
“連”的部首是“辶”,它的筆畫數是7;“艦”的部首是“舟”,它的筆畫數是13。
連艦一詞最早出現在宋代文獻中,指的是指揮多艘戰艦或船隻連結在一起,形成陣型并一同行動。這一艦隊行動方式起源于古代中國軍事戰略,被廣泛應用于海戰和河戰。
繁體字“連艦”是對“連艦”這個詞的另一種寫法,常見于繁體字的使用地區,如港澳台地區。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隨着時間的推移發生了變化。據史料記錄,古時候的“連艦”常常一個字接一個字地寫,沒有合并成一個詞。例如,在《水浒傳》中,有這樣的描述:“連艦百兩,乃重要物件。”
1. 這支海軍艦隊連艦而行,向敵方島嶼進行了有效的打擊。
2. 戰争中,我們需要海陸空三軍協同作戰,包括連艦作戰。
連艦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形成新的詞組,如連艦隊、連艦編隊等。
近義詞:艦隊、船隊、艦船;
反義詞:分艦、散艦、解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