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不登的意思、不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不登的解釋

(1).歉收。《禮記·曲禮下》:“歲兇,年穀不登。”《漢書·元帝紀》:“歲數不登,元元困乏,不勝饑寒。” 宋 蘇轼 《許州西湖》詩:“ 潁川 七不登,野氣長蒼莽。” 清 吳敏樹 《先考行狀》:“今歲頗不登,貸者艱償,不如放之。”

(2).不升。《左傳·文公二年》:“《周志》有之:勇則害上,不登於明堂。”

(3).不用。《左傳·隱公五年》:“鳥獸之肉不登於俎,皮革、齒牙、骨角、毛羽不登於器。” 楊伯峻 注:“不登於器,猶言不用於製成軍國之重要器物。”

(4).不與,不贊成。《左傳·襄公元年》:“於是為 宋 讨 魚石 ,故稱 宋 ,且不登叛人也。” 杜預 注:“登,成也。不與其專邑叛君,故使 彭城 還繫 宋 。” 楊伯峻 注:“不登即不贊同。” 漢 陳琳 《為袁紹檄豫州》:“幕府惟強幹弱枝之義,且不登叛人之黨,故復援旌擐甲,席卷起征。”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不登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谷物未能成熟或未能豐收。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谷物未成熟

    “登”在古漢語中特指谷物成熟,《說文解字》釋“登”為“上車也”,引申為谷物成熟可收割入倉。故“不登”直指農作物未能達到成熟狀态,常見于描述農業歉收。

    來源:《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注“登”字釋義。

  2. 引申為歉收、饑荒

    先秦文獻中“不登”多指糧食短缺,如《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載:“四穀不升謂之荒,五穀不登謂之大侵”,此處“不登”即指五谷絕收的嚴重饑荒。

    來源:《春秋左傳正義》孔穎達疏解。

二、語義演變

  1. 治國理政的隱喻

    漢代典籍将“不登”擴展至社會治理層面,如《漢書·文帝紀》诏書雲:“間者歲比不登,民多乏食”,既指農業災荒,亦暗喻政策失當導緻民生困頓。

    來源:《漢書》顔師古注本。

  2. 文學中的象征用法

    唐宋詩詞常以“年穀不登”喻指時運不濟或理想未遂,如杜甫《醉時歌》:“甲第紛紛厭粱肉,廣文先生飯不足”,暗含才德之士遭逢“不登”之世的悲慨。

    來源:《杜詩詳注》仇兆鳌輯注。

三、現代存續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僅存于“五谷不登”等固定成語,或學術文獻中對古代經濟史的表述中。例如研究中國古代農業危機時,學者仍會引用“菽粟不登,民有饑色”(《鹽鐵論·水旱》)等原始記載。

來源:王利器《鹽鐵論校注》。


參考文獻(基于權威典籍注疏,暫不提供網絡鍊接):

  1. 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
  2. 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
  3. 班固《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4. 仇兆鳌《杜詩詳注》
  5. 桓寬《鹽鐵論》(王利器校注本)

網絡擴展解釋

“不登”是一個多義古漢語詞彙,具體釋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歉收
    指農作物收成不好,常見于古籍。如《禮記·曲禮下》中“歲兇,年穀不登”,這裡的“不登”即指糧食歉收。

  2. 不升
    表示不上升或達不到某種高度。例如《左傳·文公二年》提到“不登於明堂”,指不進入重要場所。

  3. 不用
    指不使用或不被采納。如《左傳·隱公五年》中“皮革、齒牙不登於器”,意為動物皮毛等不用于制作器物。

  4. 不與/不贊成
    表示不參與或不支持。如《左傳·襄公元年》記載“不登叛人”,意為不贊同叛亂者。


二、常見用法


三、易混淆詞補充


以上釋義均源自古代文獻和權威詞典,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深入考證,可參考《禮記》《左傳》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谙委白粥别部采寫唱諾澄遠愁紅慘緑大匠運斤大手大腳登賢凡歌豐産風光改目感光紙贛婁挂絲顧戀駭奇漢女黑郁黃彩黃潤惶畏黃炎培回敬見好踐年節角戒日季孟吉莫靴錦組客曹狂勇老荊理趣利飕門勢迷迷愣愣旻天謀活母婦憑霄錢金趫材青豆舍若若散消搖生做數說似...非...宿齋太乙舟踢騰偷人土朱王號五雷西鄰責言